給孩子的大腦和感官以各種刺激。他特意買了留聲機和收錄機,自裝了電視機,選擇了一些兒童歌曲、民樂、交響樂和戲曲等放給小雋聽,使襁褓中的小生命每天都處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之中。鬱永興認為,音樂刺激能使人體血液中分泌出一種有益於健康的化學物質,帶給人心靈上的愉快。肌體上的協調,調節大腦的功能,促進兩個腦半球的和諧發展,提高思維能力。
為了全面刺激孩子的感官,鬱永興夫婦經常對小雋講話、唱歌和高興的發笑,並輔以動作。同時,讓她玩能發聲的玩具,看和觸控顏色鮮豔、形狀各異、質量不同的圖案和玩具。讓她練爬、練走。一歲多點,鬱雋終於會說話了,鬱永興夫婦異常高興。
孩子會說話了,說明她發育正常。在此基礎上,他們繼續加強教育,帶她看電影,到野外觀看樹木花草,給她講故事,教她背兒歌,讀外語單詞……這樣,一歲半時,她能把日曆上的阿拉伯數字全部認出來,對著地圖能指出東西南北。3歲時,能準確、流暢地背誦幾十首唐詩、宋詞和乘法口訣。5歲能用淺顯的物理概念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並掌握了幾百個英語和日語詞彙,能唱五六首英、日語歌曲,能進行簡單的英、日語會話。一次,爸爸媽媽帶她到上海人民公園和外灘去玩,她居然分別和兩位外國朋友進行了5分鐘的簡單的對話。外國朋友豎起大拇指連連誇獎:“小孩聰明、聰明!”
8歲時,小雋上了小學二年級,她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全班第一。老師說她的智力已達到小學中、高階的水平。她不僅能解答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題,而且還掌握了不少歷史、地理和物理方面的知識。這個曾被預言可能成為“傻瓜”的孩子,已成為比較聰慧的兒童了。
受過教育的人知道怎樣將每一官能作為一種工具,知道怎樣開導它,磨礪它,並且怎樣施於實用。
——莎士比亞
孩子的天才在於開拓——貝多芬從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1770…1827)小時候,祖父常常把他帶到萊茵河邊散步,講些有趣的故事。小小的貝多芬被這大自然的秀麗景色迷住了,被祖父的故事迷住了。他常常坐在馬鈴叮噹叮噹的鄉下馬車上,情不自禁地哼起歌兒來。祖父見孫子喜歡唱歌,便送給他一架舊羽管鍵琴。4歲的貝多芬對這個東西非常喜愛,只要家裡沒人,他就揭開琴蓋,爬在上面,用小手指按那琴鍵。奇怪的聲音使貝多芬著了迷,他越彈越有興趣。
貝多芬的父親是音樂方面的行家。憑經驗,他感到孩子這樣熱愛音樂,將來很可能有所作為。他想:孩子的天才在於開拓,等待天才的出現是不可能的。於是他走到貝多芬跟前,指著鋼琴說:“哎,你喜歡這個麼,孩子?”貝多芬點了點頭。父親說:“來,我教你彈!”
貝多芬高興極了,每天一吃過晚飯,父親就把他帶到鋼琴面前,耐心地教啊教啊,直累得貝多芬眼睛睜不開了才休息。有時貝多芬不用心,父親就用戒尺輕輕地敲一敲他的小腦袋。要是彈錯一個音符,要練上一天一夜,直到彈準為止。早上3個小時,晚上3個小時,天天堅持練。祖父對家裡人說:“為著人間最美最高的藝術,小時候吃些苦是值得的。”
父親知道,光把孩子關在屋子裡教是不行的,還要讓他見見世面,開開眼界,便帶他去大劇院看歌劇。貝多芬感動極了,他進了劇場不想再出來。父親說:“你瞧,做個音樂家多了不起!創造出這麼奇妙的場面,不是最大的光榮嗎?”
貝多芬不禁大吃一驚:這種動聽的音樂竟是人創造出來的,是一個音樂家創造的,不是天造地設的。哎呀,自己要是能有那麼一天,也成為一個音樂家多好!於是,一顆幼兒的心靈嵌進了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我將來一定搞音樂,一定的!
11歲時,父親給他在樂隊裡謀了一個位置,為他進一步深造創造了條件。13歲,他就當上了大風琴手。隨後,貝多芬離開了故鄉,住到了維也納,拜見過莫扎特和拜倫。3年後他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次鋼琴演奏會,轟動了全城。一個音樂天才就這樣降臨了。
教育的意旨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發育。
——賽珍珠
兒童早期的各種遊戲,是一切未來生活的胚芽;因為整個人生就是在遊戲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內在的傾向中發展和表現的。
——福祿培爾
我的教育觀是啟發年輕人的心靈,並激發其追求知識的熱忱。
——羅伯·梅納德·霍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