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兩大國民黨王牌軍構成了對民主聯軍塔子山陣地的三面包圍。
塔子山位於四平東北方,距四平只有10餘公里,是這一帶的最高峰,站立山頂,可清楚地俯瞰四平東北的全部陣地,比三道林子更具戰略意義。失去塔子山,則四平危在旦夕!
新6軍速度之快,實出林彪的意料。一向冷靜無言的林彪此時也顯得沉不住氣了。他“騰”地一下站了起來:“請黃克誠派3師7旅輕裝疾進,速至塔子山!”此時正是5月17日的黃昏。
然而,事情越是緊急越容易發生意外。民主聯軍的3師7旅未能如期抵達戰場。當黃克誠星夜趕到遼河岸邊時,因為只找到兩隻船,待全旅過河後,戰機不再,塔子山的失守早成定局。
事後得知,當時的遼河根本不用船隻,完全可以泅渡。
就在黃克誠焦急萬分地渡河之時,新6軍已集中兵力,用強大的炮火向塔子山方圓不過七八十米的山頭展開暴雨般的轟擊,幾分鐘內就傾洩下了500多發炮彈,炸得山上亂石橫飛。隨之而來的雙方拼殺一波接一波,屍橫遍野。
好在此時左路新1軍在三道林子的進展不大,林彪得以集中精力指揮塔子山戰鬥。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塔子山越來越不利,幾乎走到了防線崩潰的邊緣。
17日晚,林彪電令塔子山守軍:“無論如何,要儘可能再支援一天。”
“我們人員傷亡慘重,彈藥極度缺乏,恐難當重任。”塔子山守軍迅速回電。
林彪枯坐無語,咬了咬牙,再次電令:“最少明天要頂半天,不惜一切犧牲。”
電令發出了,但林彪心裡清楚,塔子山的失守已成必然。一旦失守,廖耀湘將四面封城,到那時民主聯軍將被困四平,毫無出路。
18日天還沒亮,林彪緊急向毛澤東請示:“四平以東陣地失守數處,此刻敵正猛攻,情況危急。”
但未等毛澤東回電,塔子山失守的訊息已經傳來。林彪不能再猶豫了。他果斷決定:“7師於三道林子北山、7旅於四平東南高地負責掩護,其餘部隊全線撤退。”
18日夜20時30分開始,各部隊在黑夜的掩護下,穿過國民黨未來得及封閉的缺口,分頭撤向後方。由於組織嚴密,保密好,國民黨軍雖然近在眼前,卻毫無察覺。
在這場歷時一個月的四平保衛戰中,民主聯軍傷亡總數高達8;000人以上,部隊元氣大傷。其中包括數千名當初從井岡山走下來的紅軍老戰士,他們歷經萬里長征、八年抗戰,最終卻過早地捐軀於東北這片黑土地上。
林彪滿懷著戰敗的沮喪,越過公主嶺,開往長春方向。腦子裡反覆思索著毛澤東得知四平失守後剛剛發來的電報:“望堅守公主嶺,如公主嶺不能守,則應堅守長春,以利談判。即使公主嶺能守一星期,長春能守三星期,即對大局有利。”
他望著身後逶迤行進的部隊,暗自搖頭。這些元氣大傷、彈盡糧絕的戰士們,還有多大的能力守住公主嶺、長春?現在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北撤,撤到一個敵軍打不著的地方養精蓄銳,以圖再起。
夜是黑暗的,但漫天的星斗仍在閃爍不停。林彪帶著這支疲憊的部隊,乘著夜風,一路奔走。
第18節 風蕭蕭兮江水寒
四平彷彿是一個大舞臺,有人下臺,也有人登臺。
5月18日晚,就在林彪帶著民主聯軍暗含淚水、悄無聲息地撤出四平的時候,國民黨軍中卻有一位聲名顯赫的將領來到了四平。這就是素有“東方隆美爾”之稱的新1軍軍長孫立人。
孫立人剛從倫敦回來,懷中揣著英國女王的授勳,餘溫尚存,便一路來到了四平前線。
在蔣介石手下的眾多將領中,孫立人最為與眾不同的一點是他並非出身黃埔,而是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有著過硬的洋文憑。
孫立人畢業於美國,又為何獨得英國女王的青睞?
英國女王之所以授勳給孫立人,是因為1942年中國遠征軍開入緬甸之時,孫立人正在杜聿明手下擔任38師師長,當得知英軍被日軍圍於仁安羌城中危在旦夕之時,親率部下不足千人的兵馬,冒著炮火殺出一條血路,不僅擊退了數倍於己的日軍,而且救出了近十倍於己的友軍,解了英軍之圍。此戰當時即轟動全球,孫立人也因此揚名四海。後在中國遠征軍面臨覆亡之險時,杜聿明力抗史威迪之令率眾回國,而孫立人卻堅決跟隨英軍,撤往印度,踏著屍骨穿過熱帶叢林,一路拼殺,深受英軍的感激和讚賞。1945年7月,二戰結束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