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運-6不由得要略微展開一下。對我軍自行生產的第一款運輸機運-5很多人可能會不以為然。安-2是一款雙翼輕型飛機,頭部是一臺1千馬力的活塞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為5500千克,最大載重1。5噸,巡航速度190千米/時,航程700千米。以現代的目光看來是一架不起眼的小飛機,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從它上世紀四十年代出世後的20多年裡,龐大的前蘇聯的客貨運總量的70%是由該型運輸機完成的!而且以安東諾夫設計局的強大設計力量雖然將其改裝為農用型、水機型、高空氣象研究型、滅火型、空降型應用於各個領域,居然要經過50多年的努力才設計出它真正的後繼機型:安-3,那已是換了一個世紀。可見安-2當年不凡的設計。
雙翼輕型機安-3外形基本與安-2相似,不過內容已大不相同。頭部一臺渦槳發動機1375馬力,在零下40度也能啟動;最大起飛重量5800千克,最大載重1800千克,巡航速度255千米/時,航程1230千米。這些都有了不小的提高。而且起飛滑跑距離由230米減少到140米,降落滑跑距離由190米減少到95-105米。蒙皮也改為新型的合成纖維布了,還安裝了衛星導航系統,由此乘員可由2人減至1人。它也有各種改型,其客機型裝12個軟座,搭載9名乘客,3名服務員,有行李架和廁所。價格僅為同型別公務機的1/2,使用費為1/3。
當然安-2在前蘇聯能得到廣泛應用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前蘇聯地域遼闊,在其東部地區小城鎮分佈很分散,而且油料又相對便宜。而在我國,汽油在建國後很長時間都是進口的,東部的人口相對密集,而西部大開發那時也未提出。另一方面非常需要它的西藏,不像低平的西伯利亞大平原,由於海拔太高它又上不去。所以安-2和運-5在我國發揮的作用不如在前蘇聯那麼大。
本世紀初安-3出現後,我國也引進了一些,一方面是替代安-2,另一方面我國的情況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石油不再是緊缺物資,西部大開發也需要一些此類飛機。軍方對它也發生了興趣,那就是它極短的起降滑跑距離,理論上只要加強起落架強度,它是可以在航母或重型兩棲艦上起降的。而在特種戰爭中,它的纖維布蒙皮,大大減小了雷達反射截面,而且它的低空效能極佳,有利於低空滲透。不過我軍真正下決心引進安-3的生產線,還是在金龍電池發明後。當時安東諾夫公司也未能大量推銷出安-3,金龍電池對安-3效能的提升是極大的,雙方一拍即合。
機頭換裝一臺我國的1千千瓦航空電機,由於短時間功率可達1500千瓦,起飛滑跑距離也降到了140米,起落架加固型的電動安-3實現了在航母和兩棲艦上的起降。航程則增加到了2000千米,航速也有所增加。對民用型來說安全性、價格和使用費這三項更具吸引力。到去年底已經生產了300多架運-6,為了準備臺海大戰,生產廠全力以赴,在戰前又生產了200多架運-6A。運-6A以鎂鈉合金管件製作焊接的機架,機艙底部的要害部位以凱夫拉縴維防彈板護衛,加裝微光夜視儀等夜航裝置。載重量仍為1。8噸。
得到第1、第2山地師的報告後,分佈在巴坦群島和福建沿海的300架運-6先後升空,它們都在超低空飛行,由於海面大批“銀星”反射體的掩護,美軍的E-3、臺軍的E-2都未能察覺這些小飛機。它們從臺島南端進入後分別在我軍控制的407、548、905庫著降,也只有它們才能在這些庫的小小打靶場著降。有特種兵們佈置的簡易助降裝置的幫助著降沒有問題,一架小飛機居然能裝25-30名官兵,關鍵是他們並非“全副武裝”,他們只帶必要的通訊指揮裝置即可。他們跳下飛機就直奔庫區,出來就成了機械化步兵了,自動步槍、機槍、火箭筒、肩射導彈、迫擊炮、野戰炮、甚至步兵戰車、坦克都可以就地取材。空飛機由一輛吉普車就可以拖動,抽空就升空回去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第1山地師的5千人馬、第2山地師的3千人馬都突擊空運來了,還沒有驚動美軍和臺軍總部。他們的陸航團當然是直接沿這條航線由超低空飛過來的,我軍先遣部隊實力大增。後來即使運-14、運-8開始投送兵員,這些運-6仍然很活躍,因為它們可以直接在庫區著降。
王克成率領的在臺島東岸的突擊隊可沒有閒著,他們控制了548庫後立即向潛伏在臺東市和花蓮港的2個小組增兵。
※※※
臺東港3月20日23:10
臺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