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對南洋的控制是極為嚴格的,各級官員都是兩年一輪換,反正這條航道已經走熟了,很是安全,就連那一個團的駐軍,都是兩年一輪換,絕不會讓他們停留太長的時間,在通訊不便的情況下,也只能利用這種方法了,而且軍隊與行政官員的輪換是錯開了,防止落到最後軍政一體。
行政官員的輪換還好說,直接派人接任就可以了,在軍方的輪換時,是由兩個精銳團一起前往,佔據人數優勢,然後留下一個團,再接回一個團的這種輪換方式,就算是有人想賴著不走,也要考慮一下帶著平叛軍令而來的輪換部隊的態度。
南洋幾季的產出,大量的糧食等運回大宋,極大的彌補了新佔領區域的糧食危機,甚至還能發一部分到草原去支援**軍的**活動。
這一仗打完,鬆一口氣的不僅僅是大宋和自治區,蒙元也是長長的鬆了口氣,雖然打輸了,但是他們已經摸清了自治區軍事行動的規律,至於大宋,他們壓根就沒有看在眼中,大宋能夠保住自己就算是不錯了。
自治區每佔領一處新的地盤之後,都會收縮兵力,很少兩線甚至是多線開戰,穩步前進,佔領一處經營一處,直到經營得差不多了,才會再一次開戰,這個間隔少則一年,多則三四年,當初自治區草創的時候,足足經營了三年之久,才開始第二次大規模的征戰。
自治區的這種做戰方式雖然推進速度緩慢,若是想完全收復中原,沒有個十年二十年的都完成不了,但是這種方式卻也是最讓蒙元頭疼的,因為自治區每佔領一處,都會動用數十萬的俘虜拼命的先把道路交通修建完成,依靠著便利的交通,步兵的行進防禦速度一點也不比騎兵慢,甚至反應還要比騎兵快上幾分,讓蒙元根本就沒有一點漏洞可以鑽。
這一次直接佔領了黃河入海口到石門這一線,自治區已經開始呼叫三十萬俘虜,從南洋、北方榆林還有秦川平原的渭南等地徵集了大量的二三極軍糧用於俘虜的糧食應用,甚至還從剛剛修通了道路的蜀中訂購了不少的軍糧,大把的資金灑出去,一來可以加快農業的整合速度,提高民間的經濟實力,二來也可以更快速的修通新佔領區域的交通網路。
由於這裡是雙方共同佔領區域,所以大宋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不過大宋已經很難在短時間之內拿出幾千萬貫來投入其中,這份錢就算是向自治區借的,應該說是向自治區的百姓們借的,以大宋的稅收做抵壓,又發行了一批兩億貫的五年債券,年收益百分之二十,不過隨著兩安公路的修通,大宋境內的商業活動也變得更加繁榮了起來,商業稅收也一下子變得更多起來,五年之內還清兩三億貫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自治區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條從太行關經過石門,透過滄州,再達到出海口的公路,甚至在海邊,港口,船塢也在修建當中,之前一直都在借用大宋的出海港口,很不方便,還要白交不少的稅,有了自己的出海口,一切就都變得簡單了起來,而且這個海港口,完全就是在一片白地上建起來的,在專科學院做出來的設計圖當中,這完全就是一個超超泉州的超級臨海大城,在未來,這裡將會成為海運中心。
' '
242 穩打
242穩打
自治區這種不急不躁的穩步推進方式雖然讓軍方很是不滿,但是發不發動戰爭,並不是軍人說了算的,再加上有孫陽在前頭頂著,卻也是相安無事,穩紮穩打一向都是自治區的政策。
由於採用了三極式的勞動管理手段,使得勞工營也是安穩之極,雖然偶爾也會有一些逃跑的蒙古俘虜,但是成功率並不高,更何況,為什麼要逃呢?雖然在勞工營幹著苦累的活,但是在吃穿方面,可是從來都沒有虧待過他們,二三極軍糧隨便吃,足可以吃得飽,但是要想吃好可就不容易了,必須要有突出的貢獻,才能吃上幾頓美味的大餐,幾十萬的勞工營所過之處,就如同蝗蟲過營,留下大量的銀錢,購買了大量的生活物資,可以說勞工營走過哪裡,哪裡就會小發一筆。
在這種情況下,逃跑的俘虜或是一起想要起事的俘虜就變得少之又少了,畢竟蒙古人整合的時日不長,不像中原的漢民族,數千年的繁衍,早已經形成了一股向心力,這些蒙古人成立的時日還不長,根本就沒有什麼國家民族的觀念,只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此時在他們看來,自治區的護**就是強者,被強者控制甚至是奴役,都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雖然自治區並算不上是奴役他們,至少吃得飽穿得暖。
說實在的,孫陽也確實是在打著這些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