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皇貴妃和貴妃都排著隊蹬了腿兒,後宮裡頭位份最高就是四妃,四妃之中,又以永和宮德妃、翊坤宮宜妃最為得臉,兩人處處比著。四福晉生了弘暉而五福晉啥動靜沒有,靠這一條德妃就刺過宜妃好幾回,宜妃是氣,還是會幫他塔喇氏說話緩和,做到這份上,她自問已經很對得起老五媳婦。
攤上這麼個兒媳婦,做婆婆的是真累,宜妃早想好了,這回定要給胤禟挑個好的,不說什麼溫柔賢惠,這都是虛的,反正得全心全意支援老九,最好有點氣性,別隔三岔五吃悶虧拖著老九一道讓人笑話,最後還要她來幫著收拾善後。
這頭宜妃忙起來了,寧楚克也沒閒著,她回阿哥所之後先用了半盞茶,感覺凍僵的腦子暖和了才想起還有功課沒完成。
近半個月來,她交上去的文章每回都能浪上新高度,讓解析個名句從來說不到點上,讓評價歷史名人總結經驗教訓都能變成戲說前朝,遇上有大臣諫言或者上書彈劾讓皇子們分析分析,這就是她的強項了。
或許真有性別原因在裡頭,寧楚克和眾阿哥永遠想不到一起去,他們的重點完全不同。
比如說都察院舉劾大臣貪汙,數額又比較尷尬,罰重了別人看了寒心,押下不理那些個言官能把小貪小汙上升到國家存亡的高度,再一頭撞死在皇帝面前……
遇上這種事你怎麼說,交給你來處理,怎麼辦才能平息各方怨氣?
別人考慮的是當時應該如何緩和,然後應該怎麼降低影響,主張鬧大的只她一人。
寧楚克提筆一蹴而就,洋洋灑灑寫下一大篇。先說滿朝文武裡頭有一半是抱著為國為民的想法進入官場你就偷笑吧,別期待太多,沒搞頭他能費那麼大勁讀書考科舉?再告訴你貪汙受賄哪朝哪代都有,貪汙不可怕,誰被揪住誰尷尬,與其遇上事再來隨機應變,不如修訂律例,先說好後不亂。明著告訴你貪汙千兩以下咋辦,千兩到萬兩咋辦,十萬級咋辦,百萬級又咋辦,該罰的罰,該擼的擼,該流放的流放,該殺頭的殺頭……既然明知故犯你敢有怨言?
這還用得著降低影響?明擺著就該張貼皇榜公示出去。
殺雞儆猴是其一,順便也能讓老百姓看看朝廷的態度,再設個民間舉報點,甭管是出於仇富還是看熱鬧不嫌事大這種理由,滿京城都是眼睛幫你盯著這些朝廷官員,他前腳去八大胡同後腳你就得到信兒,花了多少銀子清清楚楚。這樣舉報一個處理一個,多幹幾票大的,這潭子汙水立刻就能清亮不少,哪怕不能杜絕,總有膽小的會慫下去。
寫得高興了,她跟著又是好一番感慨,說世間任何麻煩事都有輕鬆解決的辦法,只是你狠不下心去做選擇。要是真想治理官場就別怕反彈,朝廷養著那麼多將士是給他們吃閒飯的?要是拉不下臉怕得罪利益團體怕引起動亂……那還說個蛋,出這麼個題浪費誰的時間?
上書房先生看到這篇文章就沉默了,九阿哥是挺有想法,但是,這文章通俗得就跟老百姓坐茶館裡閒磕牙似的,都別說辭藻,就連表達觀點的部分也沒有哪怕一處精妙的語句,通篇充斥著濃濃的嘲諷,字裡行間就一個意思:要解決的辦法老子能給你不重樣的說出十個八個,你能執行不?不能執行我用得著擱這兒浪費唾沫?
這已經不是醍醐灌頂,這是五雷轟頂。
他真想提著九阿哥的衣領子問一句:你真不知道這題目是皇上出的?
皇上想考驗兒子,結果他兒子就交了這麼一份誠意滿滿的答卷。就這兩頁紙,可說重若千鈞,拿著看一遍他就是一背的冷汗,差點就要白眼一翻暈過去。
可憐這先生也是當世大儒,都不敢多瞧一眼,粗粗掃過一遍他沒有任何評價就給康熙遞了上去。
康熙坐了快四十年龍椅,什麼場面沒見過?
饒是如此,他看完也差點沒忍住揍了親兒子。
不過這篇文章就是有一種別樣的魅力,哪怕被嘲諷了一臉,他還是自虐般的回頭看了第二遍第三遍。胤禟的確挺有想法,他也很敢,換做其他人,哪怕想到這裡也決計不敢說,更別說大喇喇寫出來。
康熙覺得他提出來的舉措極具可行性,直接在都察院新立一個部門,專門負責監督調查核實,只要是蓋了章的貪官就按事先說好的辦,這個過程直接公開,讓老百姓睜大眼看看。
左右只要兵權在手,朝廷就亂不了,至於剔除貪官之後空出來的缺,多的是人等著填,三年一屆科舉,每屆都不乏傑出人才。
只要狠得下心,未來的確可期。
康熙很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