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之加強,外鬆內緊,被黎綱和甄平整治得如鐵桶一般。
童路依然隔天來一次,有緊急情報時甚至天天都來。不過他在蘇宅停留的時間不會太長,最多也就小半個時辰,如果梅長蘇對十三先生有什麼指示,他就會再以送菜為名到妙音坊去一趟,如果沒有,他便直接回到自己的住處。
因為要隱蔽身份的緣故,童路住在一處貧民聚居的街坊內,除了左右隔壁是自己盟內的人以外,其他相近的鄰里全是普通的低層老百姓,有賣豆腐的,賣雜貨的,扛包跑腿的,替人漿衣縫補的等等,日子過得都極為辛勞勤苦,很少會有精神關注他人。
一般來說,童路回到自己的破落院子時都已近黃昏,有時剛把運菜的小驢車趕進院內,便會聽到身後傳來粗重的爬坡喘氣之聲,一聽就知道是住在西邊隔兩家的邱媽媽回來了。
邱媽媽自年輕時嫁過來,大半輩子都住在這裡,丈夫兒子都早死,身邊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孫女,每日裡調製些糖水,用獨輪車推到各處去叫賣,勞碌一日歸家裡,已沒什麼力氣把車推上那一段小斜坡。
所以只要碰到了,童路總要出去幫她一把。
這個習慣從童路幾年前住進這裡時便養成了,只不過近一個多月來,它略略發生了一點點變化。
變化就是以前他僅僅在碰到時才幫忙,而現在,他會有意無意地想方設法趕在那個時間回家,就為了幫邱媽媽推一把她的獨輪車。
而且幫完忙之後,他還可以得到一碗沒有賣完的糖水,由邱媽媽那個從遠方投奔來的侄女兒親手舀來遞給他。
邱媽媽的侄女兒名喚雋娘,一個多月前才從原籍婺州千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