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女人的孫露現在是明朝級別最高的官員,甚至可以說是大明實質意義上的統治者。這樣的一個奇女子又怎能不引起別人的好奇呢。不過讓眾人吃驚的首先是孫露異常年輕的年齡。說實話咋一看孫露的模樣很難將這個二十來歲的女子同權傾朝野的權臣聯絡起來。更難讓人相信就是這麼一個身材瘦弱的女子阻止了幾十萬辮子軍的南侵。在高一功等人看來孫露怎麼著都要是一個象高夫人這般懂得武功的健婦吧。但從孫露的步態中他們可以看出孫露的武功不怎麼樣。就算是會一定也是三腳貓的功夫。
不過讓秦良玉略感吃驚的倒是孫露謙和友善的態度。這種態度在以勾心鬥角著稱的官場上早已不多見了。特別是孫露現在所處的位置使得這種態度更是顯得難得。她若不是特別會偽裝,那就是性格使然了。無論是哪兒一種都是令人佩服的。《尚書》上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個道理不少人都懂。但處在了那樣一個位置,擁有了那樣一種權利後還能做到這點就難能可貴了。由此秦良玉對孫露的好感又加了一分。
相比秦良玉而言高桂英就沒那麼複雜了。現在的她對於孫露只有感激二字可言。高桂英是李自成的結髮妻子。亦是赫赫有名的農民軍領袖高迎祥的侄女。人稱高夫人。她在各地農民軍中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威望。這次孫露能如此順利的收服李自成部高桂英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個農家出身的女子雖沒讀過多少書卻比某些飽讀詩書的人還要識大體,更能明辨是非。李自成的死確實給予她很大的打擊。但她同時也意識到再這麼混戰下去是無意義的。大順軍已經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而從張家玉還回李自成的屍體,到朝廷主動赦免所有人的罪名。都讓高桂英看到了對方的誠意。更讓她感動的是孫露還以明首相的身份為李自成寫了篇悼文。她知道這已經是朝廷所能做到的最大讓步了。這也讓她做出了一個頗有爭議的決定。
是的,自己的叔叔高迎祥、丈夫李自成都是死在官府手中的,但大順也逼死了崇禎。怨怨相報何時了,與其讓漢家為了私仇繼續流血不如聯手對付外敵。因此在不少將領叫嚷著要為李自成報仇要同明軍決一死戰,並推選高桂英為農民軍新首領時。這個女子選擇了接受招降,選擇了同孫露握手。
“早就聽說兩位女將軍是不世巾幗女英雄。如今能夠得見兩位前輩真是孫露的榮幸啊。”在眾人的簇擁下孫露同秦良玉、高桂英等人走進了大廳。此刻的孫露多多少少有些興奮。那幾句話倒真是出於真心。畢竟當孫露還在河南做流民時眼前的這兩個女子一個是割據一方的軍閥,另一個則已經是農民軍中的骨幹人物了。這樣的身份在明朝實在難得啊。
“首相大人說笑了,我只是一個平常的女流之輩,文不能提筆,武不能殺敵。真要說巾幗英雄的話也該是秦將軍啊。當年身督三千‘白稈兵’抵榆關同靼子作戰,上急公家難,下復私門仇。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啊。”高桂英爽朗的笑道。雖然秦良玉是官軍,甚至還同農民軍交過手。但是在農民軍中這個女將的口碑卻一向不錯。一來是因為秦良玉的“白稈兵”紀律嚴明不想其他官軍燒殺擄掠,無所不為。二來秦家一門忠烈在遼東血戰渾河的事蹟也在百姓中廣為流傳。
“高夫人過獎了。那都是些陳年舊事,不提也罷啊。再說秦家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國家有難,理當挺身而出。”秦良玉謙遜的擺擺手道。但她那滿是皺紋的臉上卻有了一絲少見的落寞。秦昌元年,秦良玉之兄秦邦屏率3000“白桿兵”赴遼東戰場。天啟元年三月,後金軍在攻陷開原、鐵嶺之後,圍攻瀋陽。秦邦屏等前往增援,軍至渾河,已聞瀋陽失守。眾軍意氣昂然,固請進戰。“白桿兵”勇渡渾河,結營未就,即遭到後金軍主力圍攻,秦邦屏及千餘石柱土兵戰死。此戰被稱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得到兄長戰死的訊息後,秦良玉毫不猶豫的親率第二批“白桿兵”3000人北上赴援。並受命鎮守山海關,力跨後金西圖關內必經的要道。在秦良玉守關期間後金軍一直未能破關西進。秦家也由此受到的朝廷的嘉獎。對於秦家北上抗金的舉動在不少土司看來都是難以理解的。秦家世居巴蜀又不是漢人。幹嘛派兵千里迢迢的去遼東參與漢人同滿人的爭鬥。有些人甚至還說秦家這麼做是為了漢人皇帝的封賞。若真是為了那麼點封賞。那麼這換取的代價是否也太慘重了些。
秦良玉的一句“國家有難,理當挺身而出”讓孫露感慨萬分。說實話關於渾河之戰她也是到了明朝之後才知道有這麼一場戰役的。可這場戰役對她的震撼卻遠大於在遼東發生過的任何一場戰役。同在遼東發生的其他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