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向北拓展,以擴張自己的轄區,既要攻打太平軍殘部與捻軍,鮑超當然不會坐看曾國荃跟他搶地盤。
曾國荃現下是仗著自己湘王之尊,更加的飛揚跋扈,目中無人,便跟鮑超爭道:“本王只不過是怕宋國公兵微將薄,打不過人家。既然宋國公也要北征,那本王就由湖北出兵,宋國公由安徽出兵,看咱們誰先攻佔中原。”
鮑超不服氣,也道:“好,那咱們就看誰的兵更強了,我倒想與湘王比上一比。”
看著爭吵各不相讓的二人,曾紀澤心頭陰霾,他忽然覺得大明的前途,也像他的心情一樣,陰雲漸布。
第一百四十九章 英國的態度
曾紀澤心中暗自有了計劃,高聲道:“皇上,兒臣有話要說。”
曾皇也被鮑超與曾國荃的爭執惹得心煩,見自己的兒子有話說,便揮手製止了二人的爭吵,道:“吳王有何建議,儘管道來。”
曾紀澤遂面向眾人,朗聲道:“我以為,目前我大明最重之事,乃是先統一南方諸省,休養百姓,恢復生產重建,同時,傾盡全力發展洋務,殖產業、開礦山、鍊銅鐵、辦工廠、產絲布、造槍炮、興教育、建學校,如此,才能使大明國力興盛。”
“與此同時,外和歐美列強,使之不介如我中國內戰,內連太平軍和捻軍,使其北上與滿清相爭,使清狗無暇犯我大明。待三五載之後,我大明國力已盛,便可揮師北伐,掃滅滿清,必如摧枯拉朽一般。兒臣以為,這才是大明朝近幾年的發展方向。”
曾紀澤之言,正合曾皇的心意,就他而言,當初不願稱帝的原因之一,或許便是江南戰亂已久,黎民百姓飽受災禍,再起兵戈,必使天下蒼生再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餘心不忍。故曾紀澤提出的休養生息的計劃,其實本就是曾皇的本意。
“吳王所言極是,朕即日便下旨,令各地仿效江蘇,廣辦洋務,特別是辦兵工廠,造槍造炮,強我明軍,此乃大明首要之務。”曾皇不給其他人發表意見的機會,搶先表示十分的贊成,如此一來,其他也就不好再提意見,何況這些人在辦洋務這方面,均是持有開明態度,就算曾皇不表態,只怕也不會有所異議。
曾紀澤接著又提議,讓他的江蘇省成為一個洋務的試點省。諸般持有異議的洋務,都可以先在江蘇試行。如果效果明顯,便在全國推廣,如若辦差了,也不至對全國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曾紀澤提出這麼個意見,就是因為包括曾皇在內的很多人,對很多外國的先進東西持有抵制或是保守地態度。而曾紀澤自然知道中國沒有更多停步不前的時間。她必須抓住每一天奮起直追世界發展地腳步。所以他才想了這麼一個折衷的辦法,而另一個目的也是想透過辦更廣泛的洋務,使自己所轄的江蘇省綜合實力率先提升起來。
像曾國荃這樣見識的人。自然巴不得能把每一分能用地銀子,全投入了造槍造炮之中,至於什麼殖產業、興教育,在他們眼中看來,實在是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故而對曾紀澤這一動議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曾皇便也順水推舟,準了他的奏議。
“父皇,兒臣前番提出徵四川。後來細細想想不太穩託。當年的太平天國就是犯了分兵地大忌,才使原先強盛的戰鬥力被削弱。所以兒臣以為。應當罷西軍入川的計劃,只派水師溯江而上。將蜀國公接應到湖北便可。”
曾紀澤方才已說動了曾皇,所謂“攘外必先安內”。這時再提取消徵川的計劃也是合情合理,曾皇也不想自己這親家變成他登上皇位的犧牲品,順勢又準了曾紀澤的請求。
眾人吵吵一番也沒個結果。吳王只幾番話便定了大局。曾國荃感覺到自己頗有相形見掘地兆頭。在這個時候。他必須提出自己地奏議。否則便在這大政上被吳王蓋過了風頭。
曾國荃便道:“皇上。既然要平定江南。臣弟以為當立即拿左宗棠開刀。皇上連下了三道聖旨。叫他入京面聖。可這姓左地連個回聲也沒有。分明就是不想歸順大明。臣弟地大軍已經逼近湖州。只消皇下下旨。臣弟保證在一個月之內。拿左宗棠地腦袋來見皇上。”
曾皇撫須道:“左宗棠素來心高氣傲。當年在朕幕下時。便多有不服朕。想要此人誠心歸順。確實不容易啊。不過這左宗棠乃當世奇才。若是就此毀了這麼一個難得地人才。朕實在是餘心不忍。”
“左宗棠雖有些才華。但我大明人才濟濟。只要朝廷善於發掘。像左宗棠這樣地人才自是數不勝數。”在對待左宗棠之事上。曾紀澤與湘王站在了同一立場。“左宗棠據擁兵五六萬。據浙江財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