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112從C型以後就全面放棄了生產困難,效能提升不大的橢圓機翼,換回生產相對簡單容易的平直翼,其型號命名在1939年後也隨之改為HE100型以區別於舊有的型號。而後在更換髮動機和飛機升級換代上更是一步不拉,從來不肯小氣。
第230章不一樣的二戰格局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也是戰爭的呼吸。
自從利比亞油田開發成功後,來自利比亞的石油就成了德國最重要的石油來源。
1939年十月波蘭開戰後,英法兩國也盯上了利比亞的石油。但是此時的兩國政府面臨了一個頭痛無比的難題。利比亞的油井,名義上是屬於義大利的。如果要對利比亞的油田動手,等於就將義大利推到了蘇德這一邊。義大利方面,開戰前德國為了拉攏義大利,提供BF109的全套設計圖紙以及賣出上百架BF109戰機給義大利。為了保證自己的油井安全,義大利人將這批BF109戰機大都佈置在了利比亞。
1939年時,面對蘇德聯手,英法兩國的戰略局面已經非常地被動,即使“麵條”國再面,英法兩國也實在沒有勇氣再為自己新增一個敵人了。更何況現在德國人和蘇聯人抱團,德國似乎也不缺少石油。
“義大利麵條”雖爛,但其地理位置卻是一個深入地中海的國家,和義大利開戰,就意味著地中海航運會受到嚴重影響,英法兩國政府在開戰後討論了半天,根本鼓不起勇氣派出飛機轟炸利比亞的油田,為自己再添一個敵人。
使用軍事手段切斷利比亞的油田對德國供油變得不可能,英法兩國能想出來的辦法就是運用經濟手段。
1939年十月份開戰後,英法兩國聯手向義大利開出了大筆石油訂單,大有一口氣吃下這裡全部生產原油的架勢。
今天的利比亞,每月的石油產量已高達五十萬噸,而且產量還在不斷提高中。面對英法兩國開出的高價,義大利人心動了,但是又想到蘇德聯手的可怕陰影,以及兩國二十天滅亡波蘭恐怖戰鬥力,三心兩意的墨索里尼也不敢將石油全部賣給英法,完全得罪德國人。
一如歷史上一般,墨索里尼現在的心態是“騎牆”,準備觀望,觀望,再觀望,等雙方勝負明瞭之時再決定如何下注。但私下裡,他卻已經主動地悄悄地向德國拋媚眼,提出了一堆的義大利加入德國後的“要求”。
知道“麵條國”陸軍是啥戰鬥力的德國,當然希望這個豬隊友永遠這樣觀望下去,而不是自作聰明地“助戰”變成德國的“石油下水道”——歷史上義大利加入軸心國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求德國每月提供十萬噸汽油,有德國的石油下水道的外號。
雖然這個位面義大利得到了利比亞油井的滋補,由石油進口國變成了產油出口國。但林漢和漢娜都知道,一旦義大利加入德方這邊,沒有防空縱深的利比亞油井立刻就會完蛋,義大利真的加入德國這邊,就會重回老路變成歷史上可怕的“石油下水道”。
所以對義大利主動示好拋過來的“媚眼”,德國人不肯也“不敢”接受,還反過來勸義大利繼續中立,繼續“兩頭討好”。為此林漢的“便宜女兒”阿道夫·漢娜在十月後還親自和墨索里尼秘密會面,討論義大利的立場問題。
那次會場中,德國一方面許諾保證會在戰勝英法後給予義大利巨大的“戰爭紅利”,另一方面一再要求義大利繼續中立,繼續“騎牆”,甚至不惜撕破臉公開地對墨索里尼說,“中立的義大利對德國最有利”。好說歹說,總算說得這個擅長“坑隊友的盟友”繼續中立,沒有變成自己這邊的“豬隊友”。
在石油問題上,墨索里尼最終玩了點花招。利比亞每月出產的五十萬噸石油,義大利自用十餘萬噸,供給英法二十萬噸,供給德國二十萬噸。雖然數量比原先少了一點,但由於這時的蘇聯和羅馬尼亞也在給德國提供石油,到目前為止德國國內的石油儲備雖然面臨戰爭的巨大消耗,其庫存量倒還能保持平衡狀態,沒有下降。
英法兩國雖然知道義大利還在偷偷向德國供應石油,但現在的他們實在沒有勇氣在地中海再增加一個敵人了,對此也只能睜一眼閉一眼。由於義大利“中立”的地位,在海運被切斷的1939年後,義大利成為德國重要的對外貿易中轉站,德國的對外貿易,大部分都是透過義大利轉口進行著。
至於羅馬尼亞的石油,在1939年開戰前,蘇德兩方和羅馬尼亞簽定了安全協議,兩家出面,聯手“保證”羅馬尼亞的領土完整,前提是該國必須永久中立,以及在戰爭時期保證將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