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兩個星期裡,上海一直都沒有戰事。從新加坡出發的英國軍艦,在接到日本人慘敗的情報後,只是將船開到了上海外海進行武力示威了一天,然後就拍拍屁股駛向日本,藉助日本的船廠設施加強防空改裝。在這過程中,紅軍也沒有出動飛機進行空襲。
他們只留下了少數軍艦配合客輪幫忙撤出上海租界裡的僑民。
英國人需要時間等待印度駐軍的調來,同樣也需要時間完成軍艦的防空改造。在日本,日本人蒐羅全國的防空武器,象刺蝟一般地裝在了軍艦上。英國人也掏出錢,從日本人手裡買了一批。由於時間緊急,許多防空武器都是臨時從日本陸軍調拔的,倒是讓日本人發了一筆小財——不過比起鳳翔號數艦的沉沒,這點小財實在是微不足道的。
英國保守黨政黨政府給紅軍最後通牒,開出了一大堆“政治正確”的條款給紅軍,內容無非就是另一個版本的《辛丑條約》,要求紅軍賠償鉅額的損失並撤出長三角地區云云。但本質上,保守黨政府卻是想借此拖延時間以安撫國內激昂的民間情緒,因為他們也需要時間動員和調兵。
前來談判的紅軍代表很想對他們說“做你們的千秋大夢去吧”,然後一腳將這些英國強盜踢出去,不過本著同樣拖延時間的原則,他們還是坐在了談判桌前,懷著和對手一樣的想法,開始了虛情假意的談判。
現在整個日本,一方面船廠在加班加點地工作,忙著修復受創的赤誠號,同時加快加賀號的改裝。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卻在為上海的戰敗大打嘴仗。各方勢力都想方設法地將這一責任推到對手的頭上。雙方嘴炮是打得不可開交,加上天皇之位始終無主,整個國內政局是亂成一團。
不過雙方有一點上是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在全面入侵中國之前,這幾天裡日本一定要選出一個天皇來。
最終,在天皇遇刺後第十天,也就是六月二十二日,日本各方勢力在爭吵十天之後,終於選定了三笠宮崇仁親王擔任下一任的天皇。
三笠宮崇仁親王是日本人中的異類,歷史上他早年是個狂熱的侵華派。但全面抗戰暴發後,到1943年後,隨著日本人在各方的戰局逐漸惡化,他卻開始反思。
歷史上,在1943年三笠宮化名若杉參謀,廣泛考察從內蒙到宜昌的中國戰場,1944年1月5日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幹部的一個講話:《作為日本人對中國事變的內心反省》。他在這個講話中列舉日本自甲午戰爭以後侵略中國的事實,揭露日本軍人的殘暴行為,說日本對中國是“無所不取,掠奪殆盡”,這樣中國人又怎麼會不反抗,特別指出共產的軍隊“男女關係極為嚴肅,強姦等於絕無僅有;對民眾的軍紀也特別嚴明,決非日本軍隊所能企及”,在這種情況下,中共若不“猖獗”,那將成為世界七大奇蹟中的第一大奇蹟了吧。他還說:“在我看來,這樣的日本軍隊,是無法與中共對陣的。”這份講話,當時作為“危險文書”被沒收,1994年被日本學者從檔案中查詢出來,經三笠宮肯定後予以發表。
他在戰時反對“神風特攻”,甚至曾經策劃過刺殺東條英機,戰後又反對保留“紀元節”(即戰前日本以史上神代傳說中的神武天皇即位之2月11日為國家法定四大節日之一)。他戰後從事史學研究,自甘於“庶民”生活,並能主動地以皇族身份首先進行自我批判,在其思想性自傳體著作《帝王、填墓與民眾》一書(光文社版)中對戰爭和皇族制度公開提出批判。
比起那些死不認錯和拼死抵賴的日本極右翼,此人卻是堅決承認日本侵華罪行的極少數日本上層,也是日本中少數的親華派。
但是,1935年時三笠宮崇仁親王,此時他的思想還沒有開始天翻地覆的轉變。受制於大環境的影響,仍然是個侵華戰爭的支持者——而且應當是個難得的懂得反思的理智者。
不過現在已不是1931年了,今天的紅軍已經成長得非常強大。他們已經有能力和日本進行長期的戰爭,儘管因為工業實力的差距,這場戰爭或許會打得艱苦,但是絕對能把日本活活拖死在中國。沒有了炮黨這種對抗戰的禍害遠勝其功勞的豬隊友政權,日本也別想象原歷史上那樣,輕易地佔領大半個中國,他們只會在這兒被嗑掉滿嘴的牙。
而現任的崇仁親王,不,應當叫崇仁天皇。在林漢看來,這個有點理性的崇仁,比皇道派看中的人選對中國更有利一些。畢竟歷史上這是日本人中,尤其是日本皇族中鮮有的懂得反思和用理智思考的人。
紅軍需要時間,日本人的全面侵華戰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