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投降條件有利與否的問題。
庫頁島,守,還是不守?
“美國和支那開戰、中國發生內戰,這個我們必須考慮”東條英機斬釘截鐵地說道。
眾人真是無語,這個時候,東條大傻子還在心存僥倖,希望可以繼續把庫頁島據為己有。
美國和支那開戰,這是不可能的,不管美國和支那鬧到何種程度,至少在把他們解決之前,美國和支那絕不會開戰。
沒有人和東條大傻子爭論,因為沒人可以證明美國和支那絕對不可能不開戰,而只要有一絲可能,就沒人能說服東條大傻子,噴再多的吐沫也是白費力氣。
石原莞爾等人主張放棄庫頁島,集中力量防守日本本土,以迫使美國放寬他們投降的條件,但東條大傻子的雄論一出,那真是我花開後百花殺,其他人全都沒了脾氣。
於是,什麼問題也不用討論了,要想繼續討論,那就必須得等到美國和支那沒有開戰的可能了。
這個時候,日本就像是一艘沉船,而船上的人沒有一個能指揮別人,大家亂作一團,都只能隨著船沉下去。
――――
在堤川、忠州、陰城一線,美軍擋住了狂飆突進的中國人的腳步,由此,美國佔據了三分之一的朝鮮半島。
中國人沒有進攻美軍的防線。
訊息傳來,華盛頓大大鬆了一口氣,即便在重病之中,羅斯福總統的決定依舊是正確的。
佔了這三分之一的朝鮮半島,朝鮮問題就可以放在談判桌上了。
緊跟著,訊息陸續傳來。
中國人在最靠近庫頁島的拉扎列夫地區調集了大軍,並開始了對日本本土的轟炸。
病榻上,羅斯福只有嘆息。
――――
同日本的談判終止,已經沒有必要。
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一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病逝,哈里?S?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
四月十九日,以馬歇爾為團長的美國談判團到了北京。
――――
總理頭疼,是因為對日本進行大轟炸的事兒。
一開始,對日本進行轟炸,中國人自然人人高興,但很快地,反對的聲音就出來了。
對日本的大轟炸,沒有任何限制,韓立洪的命令是:把日本的城市全部炸燬,一個一個地仔仔細細地炸,沒有任何地方是不可以不炸的。
最開始發出反對聲音的是學者,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學者,他們覺得這太殘暴了,尤其是對那些文化古蹟的轟炸,讓他們更難以容忍。
對這些學者,還是那句話,雖然給予了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很好的待遇,但韓立洪並不待見他們。
他們想見韓立洪一面,不說比登天還難,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就是見了,對他們的意見,韓立洪也總是愛理不理的。
因此,對韓立洪,這些個學者矛盾的要吐血。
他們對韓立洪無可奈何,自然就盯上總理了,但在這事兒上,總理也沒辦法。
對這種沒有底線的大轟炸,總理也是不贊成的,但獨獨在這件事上,韓立洪極為堅持,任何人的話都聽不進去。
學者掌握著相當一部分的社會話語權,一開始,他們只是反對,但慢慢地,他們的話越來越辛辣,到後來,“魔鬼”的頭銜都給韓立洪安上了。
不過,好在韓立洪有雅量,他不僅不報復,在自己掌握的媒體上也沒有進行批駁,所以,這些學者的聲音那是甚囂塵上。
對這種狀況,自然很多人都不滿意,甚至是極為憤怒,尤其是以軍方為最,但有韓立洪壓著,始終相安無事。
――――
隨著大轟炸一天天深入,馬歇爾的心情越來越沉重。
本來,美軍也是轟炸日本本土的,但黑神軍加入進來之後,他們很快就停止轟炸了。
一開始,對中國人的大轟炸,美國人是樂見的,既是因為這有助於結束戰爭,逼迫日本投降,更是由於壞人可以由中國人做,而好人可以由他們美國人做,這從長遠來說,對美國自然是很有利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美國人的感覺就越來越異樣了。
不要得罪中國人。
這是在越來越多美國人心底不由自主產生的念頭。
中國人行事毫無顧忌。
談判越來越艱難。
――――
七月十四日,馬歇爾奉命回到了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