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憑他們?哎,這下我得自求多福了。那些洛斯尼亞人、翁波里尼亞人、布隆尼亞人,他們如果會打仗,我的名字就倒過來寫!”
“誰說不是呢,”伊格爾皺了皺眉頭。“據說在第5軍中還有剛剛從烏拉瓦尼亞獨立出來的特蘭西瓦尼亞軍,他們的攝政王應我國的要求,也派出軍隊來協助作戰。每次一想到這些人在我們後面,都覺得沒法安心。”
特蘭西瓦尼亞,原本並不是米德加爾德大陸上的國家。這個名稱,是來自於烏拉瓦尼亞聯合王國的一塊較大屬地。當三年前奧登尼亞軍隊橫掃整個大陸之際,這個聯合王國當然也很快敗下陣來,成為奧軍的手下敗將。而為了瓦解這個面積頗大的聯合王國,也同時為了達到羞辱其王室的目的,奧登尼亞宣佈承認特蘭西瓦尼亞為獨立國家,支援其組建國家。於是,這片屬地在奧登尼亞人的扶持下,開始組建起屬於自己的國家,正式脫離烏拉瓦尼亞。如今,為了報答奧登尼亞的知遇之恩,特蘭西瓦尼亞當然也派來了自己的部隊,前來協助奧軍。這支部隊的人數還不算少,當時還曾經被奧登尼亞無所不能的宣傳部宣傳為友國對他們的鼎力支援和絕對信賴。不過大後方的看法永遠與前線的看法有著一定的差距,現在在奧軍官兵們看來,這些友軍都不中用,只能靠自己。
他們再度出發了,沿著鐵廖辛科河,一路向東南而去。在奧軍面前,是層層疊疊的防守陣線,路軍雖然在人數和武器裝備上遜於敵人,但他們並不打算就此放棄,而是要死守自己國家的每一寸土地,同時這也是為了減輕科斯佳洛夫方面的圍城壓力。
雖然有著如此的愛國心和決心,但路軍的防線在一日日後退也是鐵一般的事實。在同年七月下旬,防禦帶內已經被奧軍前進了約有四十公里,離他們要進攻的目標越來越近。而防禦帶內的路軍人數逐漸減少,不得不依靠後方的人員補充。烏拉爾河離奧登尼亞人的長統靴已經不遠了,奧登尼亞軍人的腳何時踏上這條被路德尼亞人稱為“女神乳汁河”的河流,看來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7月26日,路軍北面防禦帶的最後目標鮑里斯諾夫告急,該城外圍,已經聚集了奧軍第1裝甲軍的主力部隊。同時,南第九裝甲集團軍也開始發揮它的作用,在上游側翼對路軍一路窮追猛打。防禦帶內的路軍陣地,已經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都落入了奧登尼亞方面的手裡。雖然獲勝在望,但路軍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做法也收到了成效。他們的最高指揮層利用此防禦帶換來的時間,將更多的部隊運往科斯佳洛夫,以求保衛該城。奧軍南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保羅·瓦爾斯特瞭解敵軍的意圖,可現在也只能咬牙頂上,先拿下這裡再算。
7月的最後一天,科斯佳洛夫北面最後一座城市鮑里斯諾夫被奧軍攻破,防禦帶宣佈失守。但由於路軍進行了緊急撤退,再加上奧軍兩翼一時沒法馬上合圍,令本來在包圍圈內的約十萬名路軍官兵得以逃出生天,往南面逃去。此時,奧軍的先鋒部隊,離科斯佳洛夫僅六十公里。南第九裝甲集團軍也傳來喜訊,他們已經將烏拉爾河上游駐守的路軍裝甲部隊消滅,只剩餘少量人員逃往烏拉爾河對面。至此,奧登尼亞南第一集團軍就可以真正展開對眼前那座大城市的包圍了。在這個時候,路德尼亞原本駐守於科斯佳洛夫北面防禦帶的所有集團軍,都不得不撤回到科斯佳洛夫南岸,準備在那裡與敵人決一死戰。
而為了令當地守軍鼓起鬥志、堅守這座曾被伊萬斯基親自命名的大城市,那個路德尼亞革命黨的領袖於七月下旬發來命令:凡是不服從命令而離開戰鬥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將被槍斃。其口號就是“決不後退一步!”。即使如此,路軍的防線依然節節後退。八月初,離鮑里斯諾夫僅被佔領後第三天,路軍第15集團軍新組建的防線被攻破,而在該集團軍後方,則是科斯佳洛夫城外的公路路段。為了防守這一重要方向,路軍組織起東北方面軍,前往支援。雖然也有過數次反撲,但所取得的成效令人無法滿意,並且被奧軍左翼的先頭部隊成功抵禦住。因此,在八月上旬,路軍第15集團軍及其後趕來的東北方面軍被迫後撤,退守至科斯佳洛夫外圍城廓地帶。
第八章 將刀子架在伊萬的喉嚨上(4)
在全面突破了路德尼亞方面全力構建起的防禦地帶後,奧登尼亞軍士氣大振。在八月中旬,經過短暫的調整後,南方集團軍收到了來自大後方最高統帥部的重新佈署:集結二十萬大軍、2000門火炮及迫擊炮、近700輛坦克、以及1000架飛機,以保羅·瓦爾斯特指揮的南第一集團軍主力以及南第九裝甲集團軍的主力,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