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而海軍這個時候則就駐紮在大海灣裡面,因為這裡的獨特地勢,使得清軍如果要進攻臺南的話就要走跟當年鄭家水軍一樣的線路,所以臺灣城就顯得十分的關鍵了。
早在項玉之前從馬尼拉返回的時候,鄧明就已經開始在一段鯤上面修建炮臺了,因為島上有一個臺灣城,所以這些火炮幾乎都佈置在城內,這樣既可以顧及到北邊的航道,而且又能增加城市的防禦力,因為中華軍的火炮的射程十分遠,所以即使在城牆上安裝火炮,封鎖的面積也是相當的大,清軍想要無傷亡的透過大港,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因為中華軍的火炮的射程十分遠,所以就算是清軍想要學鄭家軍對趁著漲潮的時候透過鹿耳門水道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裡也在中華軍的火炮封鎖範圍之內。
但是清軍也有可能從內海,貼著海岸線一側進入大海灣,這也是中華軍的艦隊進入海灣的路徑,不過這樣一來他們所處的位置就相當的尷尬了,不僅要面對海面上的中華軍的艦隊,而且還會被兩面陸地上的火炮夾擊,因此清軍不會採取這樣的路徑。
中華軍目前的應對策略是依靠臺灣城,也就是安平城的岸防火炮,結陣對抗清軍的進攻,將五艘鐵甲艦放在外圍,依靠他們的機動性牽扯敵人,也可以抓住戰機對敵人發動襲擊,以分擔中間的主力艦隊身上的壓力,所以這個時候一方面要加強臺灣城上面的城防和火炮的數量,一邊要進行近海一帶的海戰的演練。
這一次中華軍的對手的實力空前的強大。他們擁有眾多的戰艦,就算是這些戰艦相對來說不如西班牙人那麼先進,但是架不住數量眾多,根據中華軍的情報,敵軍戰艦上的火炮並不是十分的先進,當年金門海戰的時候。鄭家水軍主將黃安就曾經和施琅交過手,雖然最後鄭家水軍還是失敗了,但是當時雙方的火炮都沒有太大的建樹,最後甚至將戰船擠成了一堆展開了肉搏戰,打的十分的慘烈。
項玉知道這個時候清軍水軍會在船上帶上眾多計程車兵,這些士兵有些裝備火器,有的裝備弓箭,負責在接舷戰的時候對敵方進行火力壓制,再加上他們可以白刃戰計程車兵人數眾多。所以一旦雙方的戰艦挨在一起去了,中華軍這邊可能會抵擋不住,中華軍的戰艦本來就少,稍有損失對戰力的影響很大,所以應該盡力避免和對付打肉搏戰。
為此中華軍採用了一種很常見的雙船編隊,這是一種長縱隊,1805年的特拉加法爾之戰之中,英國皇家海軍就採用兩個長縱隊穿破了法軍的隊形。最終取得了這一戰的勝利。
中華軍採用的也是雙縱隊,每列縱隊前面有一艘噸位大、船體堅固且火力兇猛的戰艦領頭。這個任務顯然是用鐵甲艦最為合適了,兩艘新下水的鐵甲艦安北艦、馬尼拉艦這個時候正在進行海試,海試的時間大大的縮短了,船上的火炮在陸地上已經經過校驗了,安裝在船上之後只需要進行穩定性測試就好,海試主要是測試艦船的鍋爐是否穩定。基隆艦的首艦基隆號就曾經出現過戰船在海上行駛的時候蒸汽機出現了當機,幸好船上還有船帆,可以緩慢的前進,要不然只能用其他戰艦將它牽引回來了,其他戰艦比它小太多了。這件工作想想都覺得累。
海試的時間只有兩個月,一般是船廠自己進行海試之後在交給海軍,但是這個時候因為艦船上面已經安裝了圈套的作戰裝置,所以海軍直接就將船接受過來了,然後派出了船員和艦長登船,跟著船廠的技術人員一起,一邊海試一邊訓練,只要船隻不沉一切都還好。
這兩艘戰艦分別擔任兩列縱隊的首艦,為此他們的艦殼經過加厚,裝甲厚度達到了一百毫米,這麼厚的裝甲這個時候絕大部分的火炮,就算是近距離的擊中它的裝甲,它們也不會沉沒,這樣他們才能帶領著剩下的戰船劈波斬浪撕開敵人的陣型。
就在中華軍這邊整軍備戰的時候,清軍內部卻陷入了一場爭論,起初這只是一場戰前的軍事會議,施琅召集眾將領,想要了解一下大家對於作戰有什麼看法。
施琅部下有六員大將,這個時候齊聚一堂,吳英提出要誘敵出洞,在外海與敵人交戰,這樣對清軍更為有利,原因很簡單,如果清軍打到臺灣的近海去了,不僅會陷入對當地的水情不瞭解的不利境地,而且敵人還有可能會利用地形對清軍的艦隊採取分割襲擾的戰術,大軍接近四五百艘戰艦,遭到偷襲之後一時之間首尾不能相顧,自然會出現防禦上的空檔,說不定敵人就會抓住這樣的空檔發動攻擊。
另一名部將汪明對吳英的觀點表示支援,但是卻在如何誘敵出動這一點上面和吳英陷入了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