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此,但是這樣一套下來才會讓人覺得你是順因民意,而不是自己想坐上這一個位置。
改制之後的基隆軍隊該國號為中華帝國,子民是全天下的炎黃子孫,哪裡有漢人,哪裡就應該是中華帝國的版圖,這一條規定後來直接引發了中華帝國對外的好幾場戰爭,但是制定之初項玉並沒有考慮到這個方面,他的主要目標還是回覆漢人數千年來的固有領土,那就是神州大地。
如此一來原來明軍的稱呼也要改為中華帝**了,只不過這樣的稱呼實在是太長了,因此項玉將國名簡稱為中國,而軍隊也稱為中**隊了,項玉自己因為不願意稱帝的關係,所以自稱為總督,實際上還是明軍和政府的最高領導者,那個時候沒有獨裁者的這種說法,在普通人的嚴重,大權獨攬是理所當然的,這也給項玉省去了許多麻煩。
改制了之後恰逢軍隊要大規模擴招,所以項玉在原來的軍隊制度之上進一步最佳化,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將後世的軍隊編制包括軍銜制度全部都引入進來,之前項玉不這麼做的原因大多考慮到並不適用,因為戰爭大多是集團化和大規模的戰爭,而這個時候明軍即將開赴東南亞的熱帶叢林之中進行征戰,這些地區的條件決定了大規模的決戰可能不會太常見,而小規模的叢林戰則勢必會經常出現。
項玉引入後世的一些列的軍隊編制,這個時候帝**隊的規模只有不到一萬人,因此只設立一個師的編制,師長自然是他自己,副師長張聰,全師編為三個團,一團長張聰,中校軍銜,編制為兩千七百人,下屬四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一個團直屬連。二團團長張三亮,少校軍銜,編制為兩千五百人,下屬五個營,一個獨立混成大隊。三團團長李雲聰,少校軍銜,下屬三個營一千六百人的規模。
這個三個團是陸軍的編制,一共有七千八百人,每一個團都便有一支炮兵營,軍中還有一個獨立的炮兵團,團長是鄧明,少校軍銜,下轄四個炮兵營兩千二百人的規模。
海軍方面編制為一支基隆海軍艦隊,海軍司令李權,少校軍銜,下轄三千六百人規模的海軍艦隊,一共有一百一十餘艘作戰船隻,海軍中間還有一個海軍陸戰隊,編制為一個營,營長劉陽,上尉軍銜,下轄七百名士兵。
普通計程車兵這個時候也按照軍銜來劃分,根據兵齡和戰功來分,從低到高依次為列兵、士官、尉官、校官、將官、元帥。
其中列兵細分為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按照帝**隊的新規定,軍中計程車兵按照入役年齡第一年為二等兵,第二年則晉升為一等兵。
士兵們這個時候再帝**中服役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因此大多數都是列兵,因此按照軍隊的規定,士兵們可以透過戰功來晉升,達到一定的要求就可以由列兵晉升為士官,士官一般擔任排長班長之類的低階軍官。士官們也可以由軍功和年資晉升為尉官,尉官一般擔任連長和營長的職位。尉官向上又是校官,達到這個層級的目前只有五人,其中一名中校和四名少校,這個軍銜在後世不是很高的,但是因為帝國之後對外的戰爭勢必是非常的頻繁,而且他們五人又都是明軍目前的高階將領,因此他們的軍銜勢必會隨著年限和軍功向上提升。
項玉將這些軍隊改革後的編制寫下來之後,又召集來幾位重要的將領,將方案給他們參考,畢竟軍隊的改革也關乎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項玉還是要徵詢他們的意見和看法的,軍中的將領對這些奇怪的稱呼雖然不太瞭解,但是這一種軍銜制的編制要比明軍之前的軍制更加詳細和有據可依,而且雖然是變了稱謂,但是涉及到自己的身上的時候自己的權力和利益並沒有發生什麼改變,因此他們也都贊同項玉的這份方案,這也使得項玉心裡鬆了一口氣,他的這個方案在這個時候可謂是十分的前衛,如果他不是穿越人士,只怕他自己看到這種東西也不是怎麼能夠接受的。
軍隊的改制也是隨著武器的不斷的發展而進行的,這個時候的帝**中已經開始列裝一種新式火槍了,軍中之前的燧發槍雖然要比明朝時期的火繩槍要好上一些,受到的環境和天氣制約的因素要小一些,不至於像之前的火繩槍大風一吹就熄了火,但是燧發槍他也有自己的問題,火石的激發容易受到潮溼和陰雨天氣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之下士兵們依然使用不了手中的武器,這該怎麼辦呢?
基隆的科技研究院這個時候已經在研發後膛槍的科技了,這是之前項玉提供的技術支援,後膛槍的優勢在於它受制於天氣的因素的影響比較小,而且射擊的精度相比於前膛槍來說要提高不少,後膛槍的出現主要是因為**製造的火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