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展謁禮,與民間普通百姓在清明時到祖墳哭拜的意思差不多。皇帝直接到寶頂前面的石祭臺前,向山陵祭酒和哀哭。根據史料記載,基本的過程是,皇帝乘步輿(一種無棚的抬椅)來到昭陵後,先到更衣亭換素服(孝服)。接著,皇帝在禮部官員的導引下,從隆恩殿前東側繞到殿後祭臺前。此時的祭臺,已鋪好厚厚的拜褥,旁邊設一小木桌,上面擺放金爵和盛酒的金■。皇帝在祭臺前,行三跪九叩大禮,每行一叩頭禮,皇帝都得雙手接過盛滿祭酒的金爵,並向寶城遙舉過頭頂,表示敬祭。最後,皇帝及隨駕王公大臣開始“舉哀”,這時隆恩殿殿前殿後哭嚎聲大作,皇帝甚至淚隨聲下。在舉哀完畢後,第一天祭祀到此結束。
第二天,皇帝再次祭祖。這次,儀式叫“大饗禮”。以穿戴而言,舉行大饗禮時,皇帝不穿素服,要穿朝服、戴朝冠。大饗禮的祭品主要是牛、羊,餅餌果品等。儀式開始前,隨駕王公大臣要像平時朝會那樣,簇擁著皇帝在月臺上站立,而百官們則在月臺下各按八旗左右翼站著。隨著祭祀的正式開始,皇帝先到隆恩殿前向神位上香,行三跪九叩頭禮。然後,有專門官員跪在皇帝右側宣讀祝文。而此時的皇帝,也要跪著傾聽全部祝文之後方可起立。儀式的最後為“望燎禮”,月臺西南角設有“望燎位”,皇上站在望燎位上,面向焚帛亭。主祭官把祝版、制帛以及大量的彩紙、金錠、銀錠等祭物,全部送入焚帛亭等處燒掉。至此,東巡祭祖大禮告完成。
第16卷 695章:吳王宮
第二天清晨,金陵的天空飄起了絲絲細雨,久受酷暑之苦的金陵城終於迎來了一絲清涼。昨日,建文帝已經昭告天下命耿炳文為破努大將軍,如今長興候出兵在即,儘快如此,但金陵城三十年未聞兵事的金陵城的市民們仍是驚恐未定。眼下雖已近黃昏,且天氣清爽,城中街市卻仍難見得幾個人影。
街上雖是冷清,金陵城內吳王的宮殿內卻熱鬧異常。建文帝正大召文武官員,準備去往吳王宮殿祭拜太祖朱元璋。
吳王宮殿位於應天府外,當年已是吳王的朱元璋開始拓建應天城,並營建吳王宮殿。第二年九月,全部工程宣佈完工,朱元璋稱帝后,就決定將吳王宮作為皇宮。洪武八年九月,也就在朱元璋罷建中都五個月後,他宣佈改建南京大內宮殿,併為他的子孫規定了皇宮的建築裝修標準:“朕今所作,但求安固,不事華麗,凡雕飾奇巧,一切不用,惟樸素堅壯,可傳永久” 。還明確要求“吾後世子孫,守以為法”。洪武十年十月,大內宮殿改建完畢,“制度皆如舊,而稍加增益,規模益閎壯矣。 ”洪武十一年的正月,朱元璋改南京為京師。南京也成為明初三都的第二都。朱元璋感到應天雖是六朝古都,畢竟年代久遠,建築破敗,與他的氣派不能相稱。他選南京東隅來建新宮,此處有三山,有燕雀湖,佔了南京很大面積。朱元璋決定削平三山,去填燕雀湖,作為地基。
計劃中新宮的主體為三大正殿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是皇帝處理公務的地方。正殿之後設定乾清宮和坤寧宮,是皇上和家人居住場所。圍繞皇宮的有道城牆,牆內稱為宮城,即紫禁城。紫禁城外建五門:洪武門、承天門、瑞門、午門、奉天門。五門之外再建一道城牆,圍著宮城和五門,城牆之內稱為皇城,這樣皇宮便有兩道城牆的嚴密保護。
就在吳王宮殿外,一干文成擁戴朱元璋稱皇帝了。至正二十七年七月,吳左相國李善長領銜上書勸朱元璋即皇帝位。
朱元璋道:“孤曾笑陳友諒初得一隅之地,妄自尊大,以至覆滅,孤豈能蹈其覆轍!若天命在孤,早晚有時,不必著急。”
李善長聰明絕頂,自是知曉這是朱元璋的推脫之詞,當下也不點破,過了十餘天,再次率文武百官奉表勸進。朱元璋假意道:“中原未平,軍旅未息,孤意待天下大定後再議,而卿等屢請不已,此等大事,當斟酌禮儀。”此番下來,不少文臣武將均有些灰心,唯獨李善長執『迷』不悟。轉眼到了年底,李善長又集結滿朝文武百官以皇帝位禮儀報朱元璋,並再次上表勸進道:“應天順人,宜正大君之寶位,蒼生敬仰,紅日方升。”
朱元璋扭捏了一陣,比起先前的語氣要緩和的多,當即扭過臉衝著李善長答道:“當初孤即吳王位,亦不得已,勉從眾言,今卿等復勸即帝位,吾恐德薄,不足以當之。” 李 善長乃是聰明之人,明白這還是朱元璋的謙讓之詞。當下也不在意,第二年新春,趁著一個好日子,又率領文武百官上表稱頌:“天生聖哲,本以為民,殿下之即王位,天命已有歸矣。若不正大位,何以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