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云:兵不再多,在於精!燕王身經百戰,說不定能反敗為勝也說不定呢?”人群裡,那俊俏的農家郎『摸』著鼻子衝著那高賢寧喊了聲,由於他躲在人群裡,那兩個書生併為看到人群裡誰在說話,那臺上的書生本對燕王就有幾分好感,聽這人之言倒也點了點頭,倒是那高賢寧一聽那農家郎說出這番話,頓時臉『色』大變,衝著人群喝道:“爾等胡說什麼,那燕賊乃是朝廷必除的反賊,爾等再次豈不是助長他人威風!“眾人一陣沉默,高賢寧橫了眾人一眼,隨即高聲道:“爾等,莫看燕逆一時囂張,如今皇上已聽信齊尚書之言,拜長興侯,耿炳文耿大將軍為破虜大將軍,這耿將軍當年追隨太祖洪武皇帝,前後歷數十戰,多次打敗張士誠。實乃我大明名將之意,此番被當今陛下拜封為破虜大將軍,統兵三十萬,不日即開赴北平,征討燕逆。到時候朝廷大軍一到,燕賊以區區兩三晚的烏合之眾,豈是對手,到時候必定土崩瓦解!高某在此奉勸各位莫要在此造謠生事,安分守紀的好!“說著衝著臺上的那書生狠狠的瞪了一眼。
眾人一聽登時作鳥獸散,那農家郎倒是站著一動不動,右手『摸』著鼻子似乎在思考著問題, 一張嘴巴嘀咕道:“耿炳文?不就是歷史上,因為當年他駐守長興十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城池固若金湯,一直未被攻破,極大地牽制了張士誠的力量。後來才被朱元璋封了一個長興侯!正是他善於打防守戰才沒有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想不到建文帝居然用上了他?”
“誰啊?人家都走光了,我們也走吧!”那俏娘子瞧丈夫魂不守舍這才走過來拍了一下。豈料那農家郎居然嚇了一大跳,人群登時爆發出一陣哈哈大笑聲,那農家郎臉上一紅,衝著俏娘子白了一眼,也跟在眾人的身後走了。
夕陽下,金鑾殿裡。
建文帝居中而坐,殿下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卓敬等一干文臣武將垂手而立。
“傳朕旨意,命長興侯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督寧忠為副將軍。並飛檄徵調安陸侯、江英侯吳高,都督僉事耿瓛、都指揮盛庸、潘忠、楊松、顧成、徐凱、李友、李暉、平安等部兵馬一齊北上,務必將燕賊一柄消滅!”許久建文帝用顫抖的聲音說出了這番話。聲音不大,但在偌大的金鑾殿上不斷的回『蕩』。
“吾皇英明!”
建文帝嗯了聲,將頭扭到方孝孺的臉上,沉聲道:“方先生,討伐燕賊的檄文可曾擬好?”
聽皇帝問話,方孝孺不慌不慢的自人墩裡走了出來,他自幼熟讀詩書,早就文章著稱天下,寫一份檄文自是不在話下,聽皇帝問起,方孝孺趁著的從衣袖之中抽出了一番黃錦,朗聲道:“回稟陛下,臣已經擬好!”
“好,那勞煩方先生待朕昭告天下!”
“是!臣領旨!“方孝孺行了一禮,方才自地上站了起來,清了清嗓音,一展黃『色』錦布,沉聲道:”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今乃稱兵構『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是用簡大兵,往致厥罰。諮爾中外臣民軍士,各懷忠守義,與國同心,掃茲逆氛,永安至治。”
“好,先生果然好手筆!”建文帝大喜。
“謝陛下!”方孝孺收了黃錦弓著身子道:“依臣看,當務之急,陛下須當祭告天地宗廟社稷,正式兵北伐!”
“不錯,方先生言之有理!”建文帝一甩衣袖:“諸位愛卿,明日一早,朕祭告郊廟【注1】正式兵北伐!”
“吾皇聖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歷史小常識:【祭告郊廟】是祭皇帝的祖先。祭奠的物件不同,時機不同,祭奠的具體地點不同,祭奠的儀式也不一樣。
【祭告郊廟】常見史書,但對儀式記載不多,我找到一篇:
清帝敬天法祖的觀念很深。順治皇帝入關後,就一直惦記著祭祖。他的願望,最終被兒子康熙實現了。康熙於1671年回到了他魂牽夢繞的盛京,去祭祀祖宗陵寢。從此,有清一代的“東巡”就此拉開序幕。這年八月,康熙皇帝進行了第一次東巡,來到盛京後,他的第一項公開活動就是去福陵、昭陵祭祖。從康熙第三次東巡起,祭祖的順序發生了變化,並被永遠地固定下來:先祭永陵,再祭福陵,最後是昭陵。
每次皇帝祭祖的場面都是最盛大的,禮制也是最繁瑣的。皇帝每到一個陵寢祭祀,都耗時兩天,分別進行兩次形式不一的祭禮:第一天是展謁禮,第二天則為大饗禮。 第一天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