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3 / 4)

小說:魂斷大明 作者:生在秋天

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南京相同。只不過北平所在府為北平府,(後來燕王靖難成功後,遷都北京,改為順天府)南京所在府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當年朱棣從鳳陽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舊宮,其規制如同天子。其它諸王都是如此。為了這件事,朱元璋還曾特地告諭諸王,要他們不要與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舊宮,不需要新建,他們新建的府邸則都要按規定辦事。按照規定,藩王的府邸“亞天子一等”,但因朱元璋對朱棣的厚愛,北平府同樣設定了六部。只不過北平六部比起南京的六部.雖然六部名稱相同,都稱吏戶禮兵刑工,但是北平的尚書官品和職權都不和帝都南京的尚書們在同一個檔次.當年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罷中書省,設“四輔官”後來設定了文華殿大學士,自此後,南京城的六部尚書可以進入內閣,擔當首輔.因此南京六部是帝國的統治中心,而北平的相當於地方,只服務於藩王所在地。朱棣靖難成功後,遷都北京後,同樣在南京設定了一套六部,只不過多是閒職。

蕭琴跟著朱高燧沿著硃紅大門朝燕王府走了去,守在府院門口的幾名護衛從未見過蕭琴,見他朝府邸走來,急忙奔出持刀吼道:“大膽,這燕王府豈可是閒雜人等隨便進入!”

………………………………………………………………………………………………………………………………………………………………………………………………………………………………………………………

注1:朱高熙被囚禁在京城的時候,徐祖輝便告訴朱允炆,在他這三個外甥中,朱高煦最為勇猛過人也最為無賴,他不但不會忠於陛下,也不會忠於他的父親。 後來應驗!

內閣是在永樂時期建立的。

永樂雖有洪武一樣獨攬大權的野心和實力,但一次又一次的遠征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想象一下從京師到漠北運送文書的荒謬),於是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就應運而生。

內閣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秘書『性』質的機構,但很快到宣德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雖有正統末年的反覆,到成化、弘治之際,內閣在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荒嬉好戰不亞於隋煬,卻因為有楊廷和等閣老撐著未成大『亂』,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萬曆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他的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

1402年,剛從自己的侄子手裡奪過皇位的明成祖,為了鞏固權力,做出兩個重大決定,一是把首都遷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北京,二,成立內閣,這樣,一個國事諮詢機構正式建立了。

過去,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透過全國1936處驛站,全長143700公里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帝國每一個角落。

後來,明宣宗時期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按照規定,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以往,太監讀書識字是被嚴令禁止的。明宣宗不僅改了這個規矩,而且在他的鼓勵下,宮裡還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後人猜測:明宣宗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讓太監牽制內閣的權力。久而久之,一種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現了。

我們發現明朝內廷、外廷的機構完全對稱。外有內閣,內有司禮監,外有三法司,內有東廠、錦衣衛,外廷有派往地方的總督、巡撫,而內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等。這樣,內廷、外廷相互制約,才能確保皇帝的決策地位。但是,這也造成了內外兩大政治勢力的爭權奪利。

紫禁城東部的這片建築在明代叫做文淵閣。明朝的內閣就設在這裡。在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讓這個紫禁城裡最不起眼的房子成為聲名顯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