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解脫之感,微微一笑道:“有葛長史這句話,朕就知所託非人!“隨即道:”朕削藩之意已決。朕要長史回燕府後,蒐集燕王罪證,配合朝廷除掉燕王。此事風險極大,若被燕王得知,勢必累積長史,朝廷也解救不得。不知長史你可願意為朕效力!“
葛誠陡然接受如此重任,登時氣血翻騰,跪倒在地:”臣為陛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此番臣趕回燕王府,必定巡查燕王謀反罪證,一旦得知,定能密告陛下!“
元旦過後,葛誠又在京城逗留了數日,建文帝又秘密見了他幾次,便讓他回到了燕王府,如今密保前來,定是有所斬獲,想到這裡建文帝心中不由得一陣狂喜!
“傳進來!“建文帝坐在龍椅上衝著殿外吼了一聲。
第14卷 602章:一道一僧
盼和風春雨如膏,花發南枝,北岸冰銷。夭桃似火,楊柳如煙,穰穰桑條。初出谷黃鶯弄巧,乍銜泥 燕子尋巢。宴賞東郊,杜甫遊春,散誕逍遙。 炎天地熱如燒,散發披襟,紈扇輕搖。積雪敲冰, 沉李浮瓜,不用百尺樓高。 避暑涼亭靜掃,樹陰稠綠波池沼。流水溪橋,右軍觀鵝,散誕逍遙。 梧桐一葉初凋,菊綻東籬,佳節登高。金風颯颯, 寒雁呀呀,促織叨叨。滿目黃花衰草,一川紅葉飄飄。 秋景蕭蕭,賞菊陶潛,散誕逍遙。 朔風瑞雪飄飄,暖閣紅爐,酒泛羊羔。如飛柳絮, 似舞胡蝶,『亂』剪鵝『毛』。銀砌就樓臺殿閣,粉妝成野外荒郊。冬景寂寥,浩然踏雪,散誕逍遙。這首詩詞乃是當年元朝一個和尚所作,詩詞並不惹人注意,人們注意的是這首詩詞下面的名字——劉秉忠。
劉秉忠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臺市)人。曾祖於金朝時在邢州任職,因此移居邢州。蒙古王朝滅金後,劉秉忠出任邢臺節度府令史,不久就歸隱武安山,後從浮屠禪師雲海遊,更名子聰。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與雲海禪師一起入見,忽必烈把他留在身邊,商議軍國大事。即位後,國家典章制度,他都參與設計草定。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改名秉忠。傳說元朝的國號“元”便是他所取。
元世祖中統元年庚申,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設開平府,命劉秉忠取國號,三天後,劉秉忠定下年號“中統”,取“中原正統”中兩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四年後又改年號為“至元”,取自《易經》中“至哉坤元”。
有一說,元朝的大都也就是如今的燕王府也是此人親自設計,至元三年,劉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為大都。這些雖都是傳說,但善良的老百姓都認賬,因此人曾經在此座談過,老百姓感念他的功德,便天寧寺修了一座祠堂給他。
此時的北平是正值初春之際,由於新皇帝實施了一系列的休養生息的法令和政策,所以老百姓身上的負擔也減輕了不少,也都要感謝當今聖上的英明,加上濃冬剛過,天氣一時回暖,整個北平是呈現一片勃勃生機。而此時的天寧寺,晨霧朦朧,早晨的第一縷陽光斜斜灑灑的照在天寧寺的寶塔上,讓正個天寧寺似乎蒙上了一層佛光。
天寧寺寺始建於天寧寺始建於唐太中五年,原名國寧寺,宋宗寧二年改名為崇寧萬壽寺,改和元年更改名為大寧萬壽寺,建炎年間,毀於戰火,不久重建。元至大二年為倭寇所毀,後又重建。明洪武十五年改為天寧禪寺。
此刻,天寧寺早已擠滿了各種文人俠客。加上春初之際各種農田的活計都還沒有開始耕作,所以當地的老百姓也都乘著休閒的日子帶著老婆孩子一起走進了這座寺廟開始求神問佛,保佑這一年風調雨順,子孫平安。老百姓似乎不太懂得欣賞天寧寺的美『色』,他們更多的是來天寧寺廟,劉秉忠的祠前來拜祭拜祭這位英雄,在他們的眼裡這樣的一個大英雄才是他們應該看的,至於其他的廟裡風景他們沒有過多的留戀和觀看,在他們的意識裡,這裡再美都不屬於他們的,屬於他們的只是家裡的那幾畝地和老婆孩子熱炕頭。這位一百多年前的英雄在他們老百姓的心裡,那就是神明。在他們的心裡,朝廷裡只有人人像劉秉忠那樣的忠臣,他們的日子才會好過一點。
劉秉忠的廟前此時此刻都積滿了人,更多的是當地的老百姓,但也有少數的文人俠客。但他們和這些當地的老百姓一樣只是為了拜祭拜祭這位英雄,更多的時候是為了一睹英雄的威嚴。所以不多時,廟前已經沒有多少的人了。老人和小孩受不了這夾雜著濃冬的寒氣,早早的吵著回家了,剩下的也都開始慢慢的離開天寧寺。眾多的人群裡,有一個人從始至終,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