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這種想法都蹦躂出來,可以想象劉徹被氣得有多嚴重。劉徹的想法當然瞞不住竇老太太,這名睿智的老太太雖然因為內憂外患而選擇站在劉徹這一邊,但是並不代表她會任由劉徹胡來。
竇老太太放低姿態去勸導劉徹,將裡面的利害關係講得清清楚楚,在她看來,漢國雖然近幾年變得強大了,但也絕對還沒有多面作戰的能力,現在應該做的是忍耐,先把內部的淮南王劉安等三王解決掉;其次是解除南邊的威脅;再來是對付匈奴人;劉徹痛恨的林斌卻是一個可以對付卻又可以招撫的人,畢竟林斌從來都沒有露出敵意,這一次騷擾漢國也是因為劉徹主動去招惹,這才引來了報復。就算是要對付也絕對不是現在!
劉徹被一安慰怒氣也漸漸消了,解釋那個只是氣話,結果惹來竇老太太的一頓訓斥。
兩個漢國最有權力的人一陣交談,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無論如何也要穩住林斌,分化林斌與劉安之間的關係;從邊境貿易上去削弱林斌的實力。
有了竇老太太出馬,劉徹毫無疑義的接受了布策,一道旨意把遠在西河準備對匈奴展開防禦作戰的李廣給調到了定襄。
然而……李廣到達定襄準備對林斌展開智力上的比拼時,他卻是撲了個空,事後才得知林斌已經繼續往遼東遷移,目前已經到了上谷郡外,快要進入烏桓人的領地……
第一第二百二十一章:諸多巧合與……到達遼東(下)
歷一年前的戰爭,公孫宏率軍橫掃烏桓等族後東北的重,曾經強大一時的烏桓被逼迫著退往更東面的西遼河。欺軟怕硬的民族天性讓烏桓選擇挑戰弱小的敵人夫餘,試圖把失去的一切從夫餘身上找回來,自此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局面,從饒樂水到西遼河地域內不再有烏桓部落生存,八成以上的烏桓部落選擇聚居在西遼河下游到東遼合之間的區域內,而從去年(公元前140)開始,烏桓就已經和夫餘爆發連場大戰,夫餘人口不多、國力弱自然節節敗退,直至退到飲馬河(吉林市附近)附近才穩住防線。
(夫餘應該稱呼扶餘才對,但是為了與史記相符,書內就稱呼為‘夫餘’)
夫餘王已經是一名垂暮老者,正是因為這名垂暮老者的果斷,在遭受烏桓的突然襲擊後執行退避策略這才保住大部份實力,讓夫餘在接下來的保衛戰中能有足夠的兵力把守飲馬河,不至於被烏桓族在一年之內滅國。
夫餘國是穢別族在公元前2紀建立,在漢國右北平郡東北方向約兩千裡(漢時一里是五百米)外,南連高句驪,東連婁,西與鮮卑相接,是被擠在北亞的一個小國。夫餘執行的是半農耕幫遊牧的生活習慣,相對於農耕民族而言,夫餘人卻又是比農耕民族更為熟練刀槍;但是比起遊牧民族來說,夫餘人的騎兵作戰卻不怎麼樣,這可能也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畢竟遼東是多山、多河地段。不是一馬平川,所以盤踞遼東地夫餘等國地國家軍隊大多也是以步兵為主。
林斌率領百萬部眾、數十萬軍隊到達漢國右北平郡北方的饒樂水(河流)時,烏桓和夫餘國的戰爭正處於僵持階段。雙方在飲馬河兩岸互相叫囂,誰對誰都沒有一點辦法。
按照原先地戰略部署,林斌應該率領部眾在饒樂水和參柳水(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南面)尋找一塊區域作為長期的佔領地,現在烏桓舉族東擊夫餘,這一塊區域全部空了出來。預計需要與烏桓族交戰一場才能獲得的判斷失誤,這個失誤卻不是什麼壞事。至少不用擔心時間拖久了對遷移不利。
由於是倉促而來,對地理位置不是很熟悉,林斌沒有馬上讓部族前往規劃出來位置,他派出了大量斥候探查,又是過了五天,初步探測出地理的位置,確定這不是烏桓人唱的‘空城計’,從中樞發出去的命令同時到達十部和五軍那裡。軍隊開始有計劃地護送部眾進行安居作業。
儘管有了從漢國遷移人口的舉動,包括先秦遺民在內,整個部族的人口結構仍然是以草原人為主,華夏人口在部族佔的比例只有不到四成。這就註定規劃的移民作業需要大量的水草地,畢竟整個部族的牲畜是那麼多。軍隊也需要有繁衍馬匹的基地。
林斌知道在短時間內絕對無法事事做地妥當,他也沒有想過要一步登天,遷移的作業本就繁瑣,註定無法急切。在部眾分批前往自己的位置後,林斌派出去的探子終於傳回了訊息,他得知烏桓族與夫餘人交戰地事實,確切的瞭解到烏桓族被夫餘人擋在飲馬河西岸。
這條訊息對林斌來說非常重要,畢竟他無論再怎麼強大都不能與整個世界為敵,烏桓族和夫餘人地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