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部分(1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奴才不敢說老中堂的話無理。但來之前,奴才和府中的清客黃錫、王湘綺等人談及,他們都說,曾大人什麼都好,就是這份憂讒畏譏之心,越是老了,反倒越是厲害了”

這是探驪得珠的一句話在皇帝聽來,也有撥雲見日之感,同時也有了處置的要訣。不過這是不必和肅順說的,轉而問道,“那,這一次陸軍學院之制,你是怎麼想到的?”

陸軍學院建議的出爐,是肅順mén下六子共同議定的結果,新任天津知府李慈銘和天津道高心燮發起此事的緣由,是在二人分別巡視過楊村綠營光武新軍營房之後,這裡計程車卒多來自京津兩地,對於日後學成之後要被分發到各省去多有怨言,都希望能夠長久的留在光武營中,最好無災無難的度過這一生的日子,才是最好。

這種情況的來源,是因為光武新軍所cào練有成的兵卒到其餘省份,就近招納新兵,進行幾乎與此地完全相同的訓練,倒似乎是楊村軍營,在大清二十一個行省中全數開辦了分院一樣。李慈銘和高心燮商議之後認為,長此以往的下去,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各省之內,綠營將佐與軍中袍澤情誼深厚,很容易有擁兵自重的情況出現。若是不趕緊加以整頓的話,待氣勢漸成,再想挽回,就是千難萬難了。

肅順只說了一半,皇帝就全明白了。心中讚歎:李慈銘和高心燮見事深刻真實歷史上的湘軍、淮軍代八旗、綠營而起,就是因為這種鄉土情結作祟,最後也導致了中央的政令不暢,地方大員擁兵自重,引發了一連串近乎雪崩一般的惡果。

或者在自己的時代,還不會有這樣嚴重的後果,但對於後世之君,卻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怎麼自己就沒有想到呢?真是失策。他心中思考著,肅順後面的話幾乎都沒有聽見。“嗯點頭,隨口答應著。

“皇上,皇上?”

“啊”皇帝點點頭,眼睛逐漸發亮,“這個學院的辦法很好。但終究只是治標之法,朕想,既然有了弊端,就要把他撲滅的萌芽你們是怎麼想的?”

“奴才想,可以行以異地當兵的辦法,不過這種做法難度太大,奴才擔心,朝中有人會阻攔。”

“兵制之事,朝中的那些讀書人根本不懂,也輪不到他們過問太多。就按照你說的辦從天津一地和直隸一省開始辦起。讓光武新軍和山東綠營調換防區。朕即刻降旨。”

肅順趕忙跪下,口中疾呼,“皇上,請您等一等”

“又怎麼了?”

“皇上,士兵在本省本鄉從軍吃糧,本是千古而下的舊制。皇上一朝廢黜,奴才恐臣民有不愉之聲;另外,士兵從軍,同為一生所務,要是讓他們背井離鄉,奴才也擔心士氣不穩啊。”

皇帝一隻手已經把硃筆提起來,卻給肅順的一番話說得停頓在了空中。這件事是自己有些想當然了:清朝的兵制和後世的不同,百姓當兵是如同行商販賣一般的職業,一旦從軍,只有為年老、傷殘而退伍,而絕無國家遣散的。這就和後世的志願兵一樣了——也就是說,要想改變這種政策,就只有從兵制的根本上下功夫。

但隨之而來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募兵——在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當兵還是很不為人所瞧得起的,所以士兵、特別是綠營兵的來源多為貧苦農民,為求一日溫飽,全家果腹而不得已從軍。若是朝廷行以募兵制,而且是四年一批,五年一批,只怕很難能夠招的到人來保家衛國呢

這種種問題浮上腦海,竟讓他呆住了。

第112節朝堂激辯(3)

∷:∷

第112節朝堂jī辯(3)

皇帝有著特殊的經歷,這使他對於年幼的時候在上書房所讀的那些四書五經,朱子格言之類的儒家經典,甚至是前朝得失一類的文字都不很上心——平日裡只靠著玩耍胡鬧度日,如今想起來,真有點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了。

他大約知道,明清兩代都是行以府兵、邊兵、屯兵制,軍隊的組成很大一部分都是子承父業,把其當做一聲的職業來從事,和後世所行的募兵制有著本質的區別,要想改變,所huā費的功夫,實在是自己登基以來,最稱艱難的一項舉動。

更有甚者,自己對這方面瞭解不多,不大可能像往常那樣,以chún舌爭辯的方式說服臣僚——不要說全天下的百姓,能夠說服軍機處中的曾國藩,就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吧?

肅順賠笑坐在繡墩上,抬頭看著他,只見他臉sè忽明忽暗,心中不知道在打著什麼盤算,“主子?主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