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部分(2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辦,交代兩件公事,一個是提解葛品蓮的屍棺;第二是看管陳湖。

案子未結,葛品蓮的屍棺一直不曾下葬,提解先要加封,四道蓋了餘杭縣大印的封條,由袁來保親自監視著,滿漿實貼在棺蓋與棺身的接縫處,同時派差役和綠營士兵輪流看守。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餘杭縣立刻又轟動了;酒坊茶肆無不以此為話題,雖然結果還不可知,但已經是一片稱頌朝廷聖明之聲,大足以鼓舞人心了。

很快的,又出一個問題,時令進入到九月中,江南進入枯水季節,棺木笨重,運輸不便,沒奈何,只好報到省裡,由署理巡撫盧定勳以電報的形式奏請北京,改為走海,從海路進京。

於是一路到天津,進北京,幾個人分別對待:沈彩泉、陳湖交到刑部;劉錫彤和一個陪同他前來的一個姓王的候補道住客棧,差官兵役讓他們搭船回去,可唯一的那口沉重的屍棺有些難辦。

北京城不準進棺材,除了梓宮之外,就是親王,死在京外都是不準把棺材抬進城內的錯非有特旨,王道員只得又到刑部浙江司,找翁曾桂和剛毅說話。

這兩個人雖然位高權重,但於此事也是沒有什麼主意,面面相覷了半晌,無法給他明確的答覆。

“老兄知道的,刑部沒法子給你找地方,遇到這樣部裡複審的案子,照例是通知大興、宛平兩縣辦差。”剛毅不像翁曾桂那般迂腐,琢磨了一會兒,他這樣說道,“你老兄這趟公事,沿路各州縣都要幫忙的,你先找地方官,辦不通再想法子,如何?”

“大人見教的是,不過,我有個想法,也是為將來刑部辦案方便,說出來請閣下指教。”

“是曾桂很客氣的說道,“請賜教。”

“我先請問,開棺檢驗之日,刑部的各位大人是不是要到現場?”

“當然。i欽命案子,本部六位堂官都要到場的。”翁曾桂說道,“不但是這幾位,前幾日聽說,皇也要親臨聽審,你想想,那得是多少人?”

王道員聽得頻頻點頭,“那,檢驗之後呢,是不是當時就審?”

“是,當時就要審問。”

“既然如此,就要找一個大地方,您二位請想,六位堂官,就是六張公案,還有各位承辦的司官老爺,地方小了,轉身不開,而且,此案人犯眾多,再加開棺檢驗,說不定還要安置火爐,籠蒸骨,那得是多大一塊地方?”

“是,是,你老兄說的很是。”

“還有,此案在浙江哄動一時,沿路也有人打聽,到時候刑部複驗,一定會有無數看熱鬧的人,所以這個地方,不但裡面小了不行,外面四周也得空曠,才能容納下許多看熱鬧的人。”

王道員說的話很是在情在理,翁曾桂和剛毅諮部之後,辦了一通下行兩縣的‘札子’,說明情況,讓他們即刻覓妥寬敞地方,以便開棺檢驗,刑部大審,並且限定兩日內具報。

到了第二天,便有了結果,選定在朝陽門外的海會寺。由刑部派了一個司員,四處檢視棺材接縫處,毫無異狀,方予接收,發交大興縣的差役看守。

楊昌浚、陳魯、胡瑞瀾、邊葆誠幾個進到北京,雖然已經解職,但行動還是自由的,而且在楊昌浚想來,自己終究是一省大吏,更要示人一幅閒豫之態,也好證明自己問心無愧。

在公館住下,當天晚,帶著兩個聽差出了公館,直奔二梁衚衕的肅府。

肅順倒並不畏懼人言,開門迎客,把他延到正堂落座,“老中堂……”楊昌浚開口說道,“石泉多年來受老中堂訓教之恩,沒齒難忘,此次奉召進京,自感事態緊迫,不揣冒昧,登門拜訪,還望老中堂看在多年交好的份,救楊某一救!”

肅順很覺得為難,他快七十歲了,頭童齒豁,不像當年有那麼多的精力,更加主要的是,做臣子的做到他這個樣子,也算古往今來第一份了。因此,心中只想著善始善終,終不願太多的招惹是非;這幾天在軍機處中冶食清談,都認為皇借楊乃武一案的由頭,要大肆發揮一場,目的就是針對京、外大員中對於東瀛戰事的反對意見,要找幾個替罪羊來開刀了!

特別是浙江、兩江、直隸、河南、兩湖這幾省,他們都是沒有派兵參戰,或者所派兵員很少——兵員派的少,其他的協餉、助軍之類的差事就辦得多,反而還不及直接派人出海作戰,來得輕鬆愉快!也是因為如此,所以楊昌浚、裕祿、塗宗瀛、潘靏、裕寬、張樹生等幾個人的奏摺令皇帝怒不可遏!

這一次抓住楊昌浚一時之錯,大加撻伐,也正是為此。但肅順聽楊昌浚所言,似乎並沒有意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