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等在我天朝士大夫看來,都如同奇技yin巧,故而不恥其學,不但自己不學,也不準家中子弟入學。而旗人呢?大多沒有這樣的珠規玉矩,這是第一層的緣故;再說第二層,同文館之設,本就不為道學家所樂見其成,若是再多行要求他們將自家子侄送入學府,未免強人所難,故而朕當年降旨草創之初,便有非旗下人家不得入學的規矩——也省得為那些人以為耽誤了自家孩子的學業,而和他們打什麼口舌官司。”
眾人不知道皇帝為什麼會說起這件事來,呆呆的聽著,“至於海軍學院,和同文館的道理大同小異,也不必多說。唯有一節,海軍學院所招收的生員,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不願意徙居關外的旗人,為求留在京中,另外圖謀之策。從這一點來說啊,很多人也是無奈而為之哩。”
“皇聖明。”肅順第一個說道,“便如同從海軍學院學成而出的鎮西號炮艦副管帶恩傑、雷坤號炮艦管帶慶寬、及連魁、英文等,奴才當年奉旨兼任學院總稽查的時候,曾經和他們說話,問及報名入學的緣由,他們都說,這也是父兄之命,為能夠長留關內,不至於像其他無能無才的家人一樣,遠走關外而想出的權宜之計。”
“此言確實。”文祥也在一邊說道,“奴才也曾聽聞到不少如斯之聲,皆以報考大學及海軍學院,為規避朝廷移民關外的不二途徑。奴才以為,皇當早作綢繆之策啊?”
“做什麼綢繆?移民關外是不二國策,為國選才,也是同等重要。況且說,想進入以兩處學府的,也都是要經過層層篩選——陳孚恩這個人做人不行,做學問還是很有把握的。”他說,“若是能夠讓百姓以為,大學、海軍學院都是國家儲才之所,便如同國子監、翰林院一般,成為讀人嚮往之地,又有什麼不好了?至於移民關外,你們以為,能夠有多少人透過入學,規避此事?只是極少數這樣的事情,是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的。”
“皇聖明。”
“你們剛才進來之前,朕正在和肅順說話,言及滿漢之別,朕想,滿人中有棟樑之才,漢人中也有卑賤之輩。絕對不可以以民族之分,來作為良莠之別的關鍵。大清入關已經有貳佰多年了,若是從廟堂之,仍舊始終保持著滿漢門戶之分,讓下面的百姓如何看待?”他慢吞吞的說道,“所以朕想了想,從明年正月初一開始,著戶部和禮部各自重新撰擬大清律例,將滿漢不通婚這一條款,永遠廢除。你們以為呢?”
“皇,若是為消除畛域之見,准許滿漢通婚,臣以為並不不可,但兩族百姓,生計、風俗多有不同,臣恐結連理之好之後,有未能盡如人意處啊。”
“這沒什麼的。事情總要一步一步來辦,毋庸急於一時的。再說,滿族入關多年,飲食文化多已漢化,即便還有一些地方保持著關外舊有前例,但也是無關大局。這一層啊,日後著各省督撫、藩司學政,向百姓認真曉諭,也就是了。”他像突然想起來什麼似的,轉頭說道,“當年朕命駐守北海、永固二城的兵士迎娶俄羅斯女子,不也是沒有鬧出什麼麻煩來嗎?外國人都行,同為大清子民,不過民族不同,反倒不行了嗎?”。
朝廷當年下旨,命當初征戰關外的中華兵士迎娶俄羅斯女子,在民間引發了很大的動盪,最主要的原因是怕這些女子不會操持家務,且言語不通,日後伺候翁姑,多有未盡之處,所以反對之聲大起,但朝廷諭旨,不可因為百姓小民的呼聲而中止,這件事終於給強行推行了下去。而俄羅斯新娘嫁到中華之地,倒是很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恭順和孝敬——這是因為兩國固然風土人情多有不同,但於長輩的侍奉,卻沒有很大的差別,且女子遠嫁異國,舉目無親,也沒有張狂的資本。但若是推行滿漢通婚,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漢人家的規矩大,旗人家的姑奶奶在府中,便是父母、兄嫂也無不禮讓三分,拋頭露面,更是不在話下,凡此種種,都和漢人教養女兒的規矩有著天大的差別,可以說,彼此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皇帝偶發奇想,居然要行以滿漢通婚之政?傳揚出去,怕又要民情沸騰了。
許乃釗給曾國藩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出言規勸,後者卻像是沒有看見一般,含蓄的搖搖頭,轉而說道,“皇,明天就到煙臺了。皇一路舟車疲累,臣等議了一下,歸程不如行以陸路?皇若是以為善的話,臣等下去之後,即刻擬旨。”
“這樣的季節走陸路,不會太辛苦嗎?”。
“臣以為無妨的。山東通往京中的官道寬敞無比,御駕之行,不出三五日,即可到京,即便有一點風寒,比之海,惡浪洶湧,還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