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4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的辦法只有兩條:平時多多儲存歲餘,或者臨時增加推廣捐納。

苟使一旦所遇的財政困難超出上述兩種方法所能補救的範圍外,卻又沒有人能夠想得到解決途徑

在董浩的摺子中,他提出一個見解,認為歷朝歷代,於商人的稅率太低,而且‘徵商一詞,含義甚狹’,僅指關市之徵而言,他種如鹽、鐵、茶課還不列於徵商制下,所以就出現了河工、鹽商‘富可敵國’,而朝廷‘用度吃緊’的怪異景象。

董浩認為,‘中華徵商制度,起源甚早,周禮有厘布、紟布之徵,漢唐以後,也各有徵商之法,雖有簡繁之別,但無一朝不徵收之,我朝入住中原,大行善政,除聖祖仁皇帝行永不加賦上諭以來,對於一切課稅,皆務從輕。可謂於民恩澤厚矣。’

‘我皇上御宇四十年來,皇輿境內,徵收商人貿易之稅不足30萬兩,與宋代天禧末年,徵商歲入800萬貫相較,可說是極少。況此數為法定稅額,能否收致辭數,仍在未定之天。’

有鑑於此,董浩認為,應該徵收商稅,以裕國課。而且,現今所行,‘僅關有徵而市無徵,致令富商大賈盈利鉅萬,卻不納賦稅,與農人輸什一之稅比較起來,負擔實在過於不均。’因此他提請朝廷,按照‘資本大小,及歲入漁利多寡而課之。’即凡‘有資本銀在千兩以上者,計其漁利,歲可得銀百兩,……按什一之制,每年徵銀課十兩,資本多者以此遞加。’

在貼稅而言,對於那些有行貼的(行貼就是今日的營業執照)‘即不再徵收貼稅,以免重複。’最後一種是關於那種‘不用重本而取厚利,或用重本而取微利者,則要按照其歲餘盈利多少而徵收,不按本銀徵課。’

董浩在摺子中提出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