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有實才;另外一方面就是得益於他的同鄉,時任工部侍郎的彭蘊章的舉薦,第三方面,則是來自於老師的提拔——穆彰阿是他這一科殿試的總閱卷官,黃宗漢拜到他的門下,也是有名的‘穆門十子’之一。
他是心中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那種人,在雲南任上對待下屬官員如同廝養家奴一般!
布政使司有一位司官,姓馬,專門負責每一年雲南進貢物品籌備,運送事宜。彼此都是讀書人,又是在一省為官,見面的時候便是不稱官稱,也可以用臺譜或別號稱呼——這本是不成文的規定,更加是禮貌。但是黃宗漢從來不管這些,只是因為馬司官比他科名稍晚幾年,平時又是衣著樸素,每一次見面都用:‘老馬’稱之而不名。
馬司官當然不滿,偏又愛喝酒,酒後也便免不了發些牢騷,話傳到撫臺大人的耳朵裡,從此便多事了。
道光季年一次,運送普洱茶、冬蟲夏草等貢品進京途中,偶遇大風將貢船打翻,如果要是遇到一個通情達理的上官,這樣的事情也不過是背一個處分而已。偏偏黃宗漢和馬司官不洽,便借題發揮,上了一封奏摺,其中說馬司官:‘……當值以來每日無酒不歡,其人常在醉鄉,本次押送貢物到京,更加貢船之上飲酒作樂,於天庾正供之事無半點恭敬之心,與押送兵弁做竟夜之歡,殊非人臣儀體……’
按照清制,巡撫照例要另掛兩銜,一個兵部侍郎銜——用來節制一省武官;第二個便是掛右都副御史銜,用來參劾下屬官員。而正常情況下,每核必準!這倒未必是因為屬下官員一定有錯,更主要的原因是為了保持巡撫的威信——若是輕貿駁回,則該巡撫也就只能上表求去了。
這一次的參劾摺子到部,部議將該司員革職拿問,還好,道光皇帝是個忠厚人,命人調來司員履歷折看過之後,知道馬司官是山西呂梁人,從小家境貧寒,讀書刻苦,而且事父至孝,便動了惻隱之心,改革職拿問為降兩級使用,卻仍在原任任職。
經此一事,黃宗漢在雲南任上更加是肆無忌憚,每年借三節兩壽(所謂的三節是指萬壽節——皇帝的生日,中秋節和春節;兩壽是指他和太太的生日)大肆收受饋贈,幾年下來宦囊頗豐,進京活動,意圖調到一個更加富庶之地任職。
邸報到省,黃宗漢得意非常,收拾行囊輕車簡從上京。
進京之後,照例是要在管驛休息,整理一下行裝,先到宮門口請安,然後回館等待明天面君之後再拜會同僚,同年,師長。
第二天一大早,黃宗漢就到了軍機處直廬等待,今天見面時間很短就散值了,由內務府大臣文慶引見,進到殿中,免冠叩頭,然後從從容容的戴上大帽子,跪在那裡等候皇帝發問:“朕聽穆彰阿說起過你,也曾經聽你的同年說起過你。”
“是!”
“你的風評很好啊!”皇帝在養心殿的正殿御座後端坐,靜靜的看著低頭站立的黃宗漢,他生了一張長臉,碩大的鼻翼,卻兩腮深陷,眼神中一片呆滯,看什麼就死盯一眼———看就是那種極難伺候的主兒:“連續兩年大考一等,可見你是肯為朝廷出力,也確實是能夠為朝廷出力的。”
“是!臣受先皇撿拔之恩,無以報效,只能勤勉辦公,不敢有一日懈怠。”黃宗漢的嗓門卻是相當洪亮,他說:“至於能夠為朝廷出力的地方,臣自當鞠躬盡瘁。”
“這樣很好。”皇帝今天的表情在文慶看來有點奇怪,似乎是在生什麼人的氣似的,清秀的一張臉蛋扳得緊緊的,大異平時和臣子見面時談笑風生的樣子:“只是,黃宗漢,一個人能力再強,總也是獨木難支,便是小民也有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的俗語,是不是?”
黃宗漢還沒有見過皇帝,只是從何京中大佬或者同年的信中有過很少的認識,聞言不知道這話是什麼意思,只得含糊以對:“是!”
“便如同是你吧,從雲南到了江蘇,雖然同是巡撫,彼此打交道的官員卻完全不一樣。雲南那邊你相處多年,同僚之間彼此都有一個幫襯;江蘇這邊呢?和同僚的關係應該如何相處呢?你是兩榜進士,正途出身,聖賢之書想必也讀得不少,這種君子處世之道,想來也不用朕在這裡和你宣講吧?”
說到一半的時候,黃宗漢後背上就已經冒出了汗水,趕忙碰頭答說,“總是臣於為人處世之道確有失節之處,請皇上責罰。”
“為人處世有失節之處,只要同僚、下屬能夠忍耐,本人不會因此耽誤公事往來,朕又何必責罰?”皇帝的語氣很冷談,倒像是在說什麼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一樣:“朕初登大寶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