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部分(3 / 4)

小說:中華異史 作者:打死也不說

眼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鎮虜軍工兵部隊成功的炸燬了三峽江段的大部分明暗礁石,使得長江上游的通航情況大大改觀,商船可以從長江中游直接航行到四川腹地,而且川江夜間不行船的傳統也開始被膽子大的商人船工們拋棄。

為了商業的順利發展,林清華還命令工場開始生產通用貨幣——銀圓。

銀圓由林清華親自設計,分為大銀圓與小銀圓兩種。大銀圓重一兩,含銀八成五,正反兩面均刻著飛龍,單位為“壹圓”。小銀圓重一錢,含銀也是八成五,正反兩面均刻著鳳凰,單位為“壹角”。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作為輔幣的銅圓,單位為“壹分”,其體積比銅錢要小,為銅鉛合金,其中銅含量為六成。

各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例為一比十比一百,即一塊大銀圓兌換十塊小銀圓,一塊小銀圓兌換銅圓一百枚。與此同時,銅錢的回收也逐漸展開,並將最終廢除銅錢的流通。

林清華知道,自己規定的銀圓的銀含量稍微偏低,為了防止受到西洋銀圓的衝擊,同時也為了吸引人們使用,他命令工匠研製新型水力衝壓機,以便能夠在銀圓與銅圓的表面衝出精美好看的圖案,而且為了防止不法份子鑿邊盜銀盜銅,在銀圓與銅圓的的邊緣還滾出了細齒。

由於此時的宋應星已經完全被林清華所編寫的工藝書籍迷住了,而且很想親自試一試,於是,林清華便任命宋應星為工場督造官,命他帶領工匠試製水力衝壓機。經過數十天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戰,第一臺新式水力衝壓機很快被組裝在了川東的山嶺之中,而其衝壓出來的第一批銀圓就讓林清華非常的滿意,在緊張的籌備了近半年之後,三座大型銀圓工廠就成立了。工場製出來的銀圓一進入各地市場,馬上就受到了商人們的普遍歡迎,商人們立刻拋棄了使用不便的碎銀,大量的收入銀圓,以至於銀圓對碎銀明顯出現升水現象,一塊銀圓可以輕易的兌換到更多的同樣銀含量的碎銀。林清華抓緊時機,立刻用銀圓大量兌換民間碎銀,利用這種差價,狠狠的大撈了一筆,使得已經漸漸走上正規的財政收支第一次出現少量盈餘。

林清華設計製造的銀圓是如此的吸引人,以至於這種銀圓很快出現在了南洋市場上,不僅中國商人大量使用這種銀圓,而且連西洋商人與阿拉伯商人也開始接受這種來自古老神秘的中國的硬通貨,他們將這種銀圓拿到香料群島,買入大量香料,並將其運往福建,從中國商人手中換回大量精美的瓷器和絲綢,再運回印度、中東、歐洲進行銷售,南洋的貿易更加繁榮。

林清華當然知道,貿易的繁榮離不開交通工具與道路的改進,所以,在他的直接指揮下,宋應星手下的工匠們很快就造出了非常實用的四輪馬車,並立刻投入了批次生產。當然了,出於增加財政收入的打算,林清華同時頒佈了中國的第一部《專利法》,將專利的概念引入中國,而這種他所“發明”的四輪馬車,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第一種專利產品。這樣一來,所有想製造這種馬車的人,就必須向林清華交納專利費,每間工場按照工場規模大小,每年交納五百至一千圓銀圓。雖然收入不多,但畢竟使得人們的觀念發生了改變。

與四輪馬車相配套的重要措施就是道路的建設,經過從各處流民中招募來的鋪路大軍一年多的努力,武昌至西平寨,再到西安的道路已經建設完成,雖然並不十分的漂亮,但卻足夠耐用,大大的方便了各地商品的交流,同時使得軍隊的調動非常的便捷。

考慮到今後發展生產、科技的需要,度量衡與標準量具的制訂與研製也提上了議事日程,經過林清華與宋應星一段時間的努力,新的度量衡被制訂下來,其最大的特點是,將全部的度量衡都規定為十、百、千進位制,這樣就方便了日常計算,比如,規定一斤蒸餾水的體積為一升,而一升為一千毫升。作為現代工業所必不可少的標準量具,也很快就在林清華的工場中得到了使用,所有的量具都採用中國傳統的度量衡單位。

雖然新的度量衡剛開始實施時產生了一些混亂,但半年以後,大部分百姓與商人已經接受了這種新的度量衡制度,並透過貿易將其傳播到了福建、南洋等地。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商人們熙熙攘攘的來來往往中,時間很快的逝去,轉眼已到公元1649年一月初,也就是大明永曆二年農曆十二月。

由於林清華的苦心經營,湖廣一帶終於擺脫了戰亂的陰影,百姓們的生活漸漸走上了正軌,不僅生活安定了,而且多數人的口袋中有了些餘錢,百姓們終於可以放鬆一下勞累了一年的軀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