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搭沒一搭的做著活兒,忙是沒幫上多少,不過人家有這份心也算是不錯了,到了後來,那些記者則乾脆變了花樣,開始拿攝像機拍攝田間野趣,有人還借用了村委的電話,跟上頭領導打了申請報告,要求加播一期農忙實景故事。
趙紅英私以為那就是瞎扯淡,田間地裡的事兒有啥好拍的?沒事兒幹了倒是去拍拍城裡的高樓大廈呢。不過,她轉念一想,鄉下地頭的人進了城稀罕得不得了,反過來說,城裡人下了鄉估計也是這種感覺。當下,她也就懶得說了。
而就在村頭村尾忙成一片的時候,有戶人家顯得格外奇葩。
不是別人,正是老袁家。
這麼多年下來的,整個村子幾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了變化,有些變化大的甚至都想不來原先的樣子了,唯獨老袁家,幾十年如一日的毫無變化。
人家開始推翻舊房子蓋新屋了,他們家仍舊是茅頂泥牆房;人家慢慢的注重起了孩子的學習,他們家卻依舊毛孩子滿地跑;人家自開啟始承包土地後就徹底改了性子,唯有他們家照樣是老子娘幹活,底下一幫人全都歇著。
也不是完全歇著,像袁家大舅小舅的媳婦兒、閨女們多少還是會幫著幹活的,只男丁們翹著腳休息,別說下地幹活了,還得袁母特地從地裡回來燒飯做菜,生怕把家裡的這幫子祖宗給餓死了。
如此奇葩的人家,在他們村也是頭一份了。不過,每個人都有他自個兒的活法,只要本人不在意,誰又管得著呢?
等秋收接近尾聲時,學校也面臨著開學了。
不過,在此之前,老宋家那頭先辦了酒,雖說日子有些趕得慌,可因為主動前來幫忙的人多,倒也不算太手忙腳亂。
提前一天借桌椅板凳、碗筷勺子等等,也虧得老天爺給力,這些日子天氣都極為不錯,不單糧食都曬得透透的,連帶請客吃飯都顯得舒坦了很多。畢竟,豔陽天雖然熱了點兒,可陰雨綿綿的天氣也不適合擺酒呢。
而春芳和春梅在擺酒的前一週就回了家,她倆也都是閒不住的,家裡人不讓下地,就幫著燒火做飯,順便把家裡家外都灑掃了一遍,還有工夫將棉被褥子等等,全部都翻出來,洗洗曬曬、縫縫補補,甚至抽空給家裡每個人都做了件夏天的小褂子。
及至到了擺酒這一天,扁頭哥仨都穿上了新得的小褂子,高高興興的幫著家裡人招呼客人,他們仨年歲不大不小,幫家裡幹活太早了點兒,可招呼起小客人來還是像模像樣的。尤其是扁頭,今年秋天就該上初二了,就是他的成績很夠嗆,要不是鄉里臨時改了規矩,人人都可以上初中,他一準考不上。
其實,扁頭覺得考不上挺好的,看袁胖子當初就是念完了小學立馬不念了,回到家裡吃吃喝喝睡睡,小日子過得別提有多舒坦了,偏生等輪到了他,規矩說改就改,他都已經考到這地步了,居然還順順利利的升了學。
真是有夠糟心的!
只要一想到即將到來的開學季,扁頭連吃席的心情都沒了,唯一叫他高興的是,倆弟弟也一樣,反正小學初中在他看來都差不多,上課聽不懂,下課撒丫子玩,家庭作業完全不做,考試直接瞎幾把亂填……
人生啊,最重要的是玩玩玩!!
而擺酒這日,老宋家所在的村子那叫一個熱鬧,用幾個老人家的話來說,早些年趕場子也就這樣了。村裡那些有生意頭腦的人,乘機擺出了攤子,賣賣涼茶,拿自家手編的草帽、竹筐擱家門口,還有則是婆娘閨女們做的虎頭鞋虎頭帽、千層底繡花鞋墊子,反正賣不出去就收回來,萬一有人看上眼了呢?
還真別說,省裡電視臺且不提,反正縣裡這邊,愣是派人做了一期專題節目。當然,縣裡至今為止還沒有電視臺,所以最終也只能上報紙。
專題節目的標題是:聚焦農村特色風俗。派出的團隊有十幾號人,採訪的、拍照的、記錄的、開小車的……
一溜兒人進了村裡,再度給原本就熱鬧非凡的小鄉村增添了不少人氣。
此時此刻,壩子這邊已經擺開了數十桌酒席,全是借的大飯桌,一張桌子能坐下十幾號人的那種。上頭的冷盤已經布齊,葷的素的都有,光是滷好雞爪子就買了幾十斤,還有熟牛肉、豬耳朵等等,像拍黃瓜、醋溜茄子之類的小菜就更別提了。
這還僅僅是冷盤,熱菜還未上桌,不過瞧著還沒到飯點就已經炊煙裊裊的小山村,再聞著空氣裡不斷飄蕩的肉香味、油香味,就可以猜到今個兒所有人都有口福了。
有肉有菜還不成,魚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