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精良。
黃普公與房大業有一點相似,都喜歡身先士卒,不願坐陣後方指揮,他親率一艘大船,在海盜群中橫衝直撞,為其它楚軍戰船開道。
海盜希望跳至對方船上近身肉搏,黃普公卻儘量避免這一點,船上士兵全都手持長槍,長度是普通槍的兩倍,專門用來阻止有人登船。
剩下的事情就是撞,不停地撞。
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天,入夜之前,海盜損失慘重,只剩下幾條小船倉皇逃躥。
黃普公趁勝登島,要在島上安營。
就是在這裡,楚軍遭到伏擊。
海盜顯然早有準備,聚集在此的人數遠遠超過楚軍事前的預估,海戰只是為了誘敵深入,決戰要在島上進行。
海盜對楚軍的人數、配置、戰法一清二楚,黃普公很快明白過來,自己遭到了出賣,有人要置他於死地。
半個月後,巡狩路上的皇帝得到訊息,樓船將軍黃普公率軍出海,逾期未返,也沒有按規矩派人送信,只怕凶多吉少。
遙遠的西方,崑崙山口,一座城池初具規模,這是闢遠侯張印的功勞,他全程參與了規劃與施工,比當將軍更在行,西域諸國出人出糧,都對這座城寄與厚望,以為只有它能擋住神鬼大單于,於是命名為“三不過”——神、鬼、人都不能透過此城。
楚人則按慣例向朝廷請示,按方位定名為“虎踞城”。
將軍鄧粹無所事事,實在不願意待在這荒涼之地看著城牆一寸寸上升,更願意四處遊歷。
頭一年,鄧粹經常前往西域諸國,與王族來往,他出身高貴,又是皇帝的“寵臣”,因此到哪都受到熱情歡迎。
張印每日與土木泥石打交道,兩年多沒動過地方,鄧粹卻娶了三位妻子,都是各國貴女,其中一位甚至是公主,他也不帶在身邊,全留在本國,去的時候住在一起。
西域還是太小,鄧粹逛過幾遍之後,開始向西方遊歷,美其名曰“勘察地勢”,可他只揀風光秀麗、人煙密集的地方去,路上不畫圖、不記錄,天知道他到底記住了多少地勢。
鄧粹職位更高,張印管不了他,也不敢管,只做好自己的本職,爭取早日築城完畢,能夠為孫子贖罪。
這年暮春,大概與遼東之戰同時,鄧粹突發奇想,對張印說:“為什麼大楚非要在這裡築城,等什麼裝神弄鬼大單于攻過來呢?為什麼楚軍不能先發制人,直接攻到極西方去呢?”
張印口吃,這時更是驚得說不出話來,最後才道:“沒、沒、沒有楚軍。”
西域只有數百名楚軍,築城都要藉助諸國的力量,根本沒有餘力向西進攻。
“西域接受大楚的保護,各國軍隊就是楚軍。”鄧粹不再與張印商量,也不向朝廷請示,再次前往各國,三個月之後,竟然真讓他湊成了一支上萬人的軍隊。
夏末,張印目瞪口呆地看著一支“楚軍”穿過尚未修築完成的虎踞城,向西行進。
“去、去哪?”張印問。
“走走看,或許幾天就回來,也可能是三五個月,別等我,快些築城,到時候給我開門就是。”
鄧粹的風格沒變,對軍隊管理不嚴,二三十個國家提供的軍隊,仍然各自為隊,以真正的楚軍標準來看,可以說是混亂。
張印終於明白鄧粹不是開玩笑,立刻寫信,派人加急送往朝廷。
所有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皇帝都在路上。
第四百六十二章 祭天
大臣們終於同意皇帝再度巡狩,但是對目的地提出要求:南方時值盛夏,地方卑溼,瘴氣濃重,皇帝不該去;北方臨近匈奴,駐軍不足以抵擋,皇帝不能去;東方尚有戰事,而且皇帝上次巡狩已經走過一次,所以不必去。
只剩下西方。
京城地處關中,西邊盡是重巒疊嶂,繞行西北,可至玉關門,再往西就是無邊無際的沙漠,對面是西域。
邊疆並無大事,玉門關皇帝也不宜去。
禮部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離京城不到二百里,群山之中有一座祭天之壇,據史書記載,此壇由遠古時期的先民建立,香火綿延近千年,到了前朝才被捨棄,本朝撥亂反正,正適合重建祭壇。
天子巡狩必祭天,相距又不是很遠,大臣們都支援禮部的建議。
韓孺子同意了,也要藉此檢驗一下自己的隨行隊伍,他宣佈只帶三千人,一千宿衛軍、一千北軍或南軍、一千混從,後者包括勳貴侍從、宮中奴僕、隨行官員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