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比他預想得更難對付。
匈奴人北邊退路已斷,南方陷入泥淖,自然是越等越急。
至於和親,只是匈奴人保留臉面的最後手段,大單于對傳說中的“命硬之婦”很感興趣,但也不是非要不可,東海王已經讓金純忠同意,只要大楚送給匈奴的是一位“公主”就行。
中司監劉介匆匆跑來,向東海王耳語數句。
東海王愣了好一會,對金純忠說:“崔家女兒崔昭乃皇后親妹,陛下剛剛認她為妹妹,並封為平晉公主,嫁與匈奴和親。”
金純忠也吃了一驚,“太傅崔家的……女兒?”
“當然。”
“這……真是太好了,大單于肯定非常高興。”
“可陛下還說,和親可以,輩分不能亂,大單于自稱與皇帝有祖孫之情,大楚的公主只能嫁給大單于的孫輩。”
“啊?這個……我得回去請示。”金純忠被這個意外的訊息弄得有些慌亂。
談判繼續進行,對急於達成和談的雙方使者來說,這畢竟只是一件小事。
對平恩侯夫人來說,這卻是天塌地陷的大事,瘋了一樣想要找崔騰、崔昭問個明白,卻不得其門而入,太監客氣地請她回住處,平晉公主將住在王府裡,由哥哥崔騰照顧。
第三百五十三章 蜂擁而至的使者
皇帝終於頒佈聖旨,與大單于一同要求各地軍隊停戰,條件之一是匈奴人允許大楚使者自由前往晉城見駕。
各地的使者急於見皇帝,皇帝也急於瞭解外面的形勢,迄今為止,他聽到的都是二手訊息,還不能讓他完全心安。
大批使者早已等候多時,一獲允許,馬上湧來,兩天之內,數量多達三百以上,光是來自京城的使者就有十幾撥。
朝中大臣比被困的皇帝還要緊張,一見面,無一例外是跪下痛哭,帶來的訊息無非是宮中懸心、大臣效忠一類。
王美人地位太低,但又是皇帝的生母,大臣們試探多次,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稱呼——宮中,原來是用“太后”含糊其辭,現在則有了區別,說太后就是指上官太后,說宮中則是代指陛下的生母。
王美人不可能不著急,為了換得皇帝的平安,即使要向匈奴人交出整個大楚江山,她也不會猶豫。
韓孺子對母親深感歉意,在與匈奴人對峙並談判的過程中,他很少想到母親,可他知道,母親可能會做過頭,但是對他的愛超過了一切。
他立刻寫了一封信,請母親不要著急,他很快就會結束巡視返回京城,命張有才與使者一道,快馬加鞭返京,向“宮中”報平安。
大臣的態度比較微妙,他們很高興晉城之圍有了轉機,可也有點擔心,害怕皇帝會秋後算賬,追究他們私立儲君的舉動。
韓孺子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正式頒佈聖旨,改封遠在京城的堂侄為臨淄王。
這是東海王的主意,對於如何與遙遠的大臣打交道,他受過教育,這時都能用上,“大臣以陛下的名義封王,這一點不能改,否則會顯得陛下不高興,可也不能承認其為齊王,齊國幾次叛亂,名聲不好,還會顯得陛下無力控制朝廷。陛下可以將齊國分為數國或者郡縣,改封為其中一國之王,既承認大臣的舉動是正確的,又加以糾正,會讓他們更安心。”
心照不宣,離得越遠,皇帝與大臣越需要心照不宣,於是韓孺子改封堂侄為臨淄王,將齊國其他領地都變為郡縣。
楊奉沒有單獨派人來,韓孺子也沒有單獨給他寫信,兩人之間的心照不宣,用不著普通的手段。
韓孺子將剩下的京城使者都交給劉介接待,除非有特殊情況,無需再來見駕,他要見見其它地方來的使者。
崔宏和柴悅的使者來得比較早,帶來的訊息令皇帝心中一安。
燕南的楚軍雖然失去了最初的陣地,但是在退卻數十里之後,終於穩住陣腳,令匈奴大軍無法攻破,可匈奴也不敢輕易退回燕北,他們害怕遭到追擊,以至軍心散亂。
“南下牧馬”只是一句空口威脅,大單于實在無路可走才決定和談,他手裡最大的保證就是晉城的皇帝。
各地諸侯與郡守幾乎都派來了使者,向皇帝表示忠心,並羅列自己派出多少士兵、提供多少糧草等等。
這些使者都由隨行官員接待,文官脫下不合身的甲衣,恢復從前的職責。
韓孺子在等鄧粹那邊的使者,就連匈奴人一方也關心此事,金純忠幾次打聽,希望能見使者一面。
使者一直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