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問題並沒有解決。
“羅莎姐姐,要不我家前面的那間店給你做買賣,怎麼樣?不用租金也可以。”大丫真誠地幫羅莎麗亞出主意,就憑羅莎麗亞救過拴子,別說不收租金,就是把鋪子白送,爹和叔叔也不會有意見。
李富那雜貨店租期還沒到,現在解約會給李富惹麻煩的,而且,“你那家店離太白居遠了些,我需要的是和太白居鄰近的店,這樣我才不用兩頭跑。”羅莎麗亞現在還沒本錢開連鎖店,餐館的前期資金投入也要靠點心店的營業額,所以點心店的生意也需要她照顧,兩頭跑,是不可能的。
“那怎麼辦?”大丫發愁了。
“再看看吧,反正我現在開店的本錢也不多,再多賺點也好。”羅莎麗亞也只能如此了。
……
到了五月中旬,天氣熱起來,早晨在外面吃飯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羅莎麗亞來到唐朝也四個多月了,她發現這裡的飲食習慣和現代有所不同。這裡的大多數人一般是一日兩餐,一干一稀,至於哪頓是吃乾的哪頓是吃稀的,就根據個人的工作來安排了。
羅莎麗亞起初也好奇地試了下,早晨七點時吃碗粥,可她到中午十一點多就餓了,然後十二點多吃午飯,到傍晚她就又餓了,不想虐待自己,餓上一晚上,她在一天就放棄了這試驗,只能說,長久的飲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的。
同時羅莎麗亞也明白了,這裡小吃生意為什麼那麼好,不光是她,人們一日兩餐都維持不了體力,所以有條件的人家,會吃些點心當加餐。這樣的飲食習慣,其實也是連年戰亂的後遺症,沒有人敢放開肚皮時,誰也不敢保證糧食什麼時候就不夠了。
唐武德七年,長安城內人們日子還過得可以,入夏季之後,白天就長了,有人就把用餐改成了一稀一干再一稀,早晨起得早,喝碗粥也有了力氣,正好趁早上涼快多幹點活,中午飯就可以晚吃點,太陽落山晚,趁著肚子還不餓,又能多幹些活,這樣一天多賺到的錢,就可以讓全家晚上再喝碗粥,孩子就不至於半夜餓醒,哭得讓人心煩。
這個經驗一推出,就受到了底層勞動人民的好評,廣而傳之。有些人還舉一反三,活不重時,完全可以一日三餐都喝粥。
商人的眼光是最敏銳的,所以這街上賣粥的生意最多。
羅莎麗亞也想到了這點,既然餐館開不了,她也可以兼做賣粥的生意,從早到晚都有人喝粥,比單做早點生意還要強。
而且據她考察,這裡還沒流行把豆漿油條當早餐,原因也很簡單,油條費油,本錢大,價錢自然不便宜,人們做菜都捨不得放油,誰又會奢侈到天天吃油條。至於豆漿,豆腐腦,是豆腐坊專買的,羅莎麗亞除非自己開豆腐坊,要是買豆腐坊的再加價賣出去,成本也是大了。
羅莎麗亞的太白居,一邊是那家布店,另一邊是家賣泥偶,面具一類小玩具的雜耍店,雜耍店旁邊是一條衚衕,足有丈寬,一些沒有店鋪的小生意人,就常在那擺地攤。
羅莎麗亞也看中了這塊地方,在靠牆的一處劃塊地方,放些桌子凳子,就是個露天粥店。知道她要開粥店,李富李貴趕工做了不少條凳送來,(當然,在唐代,凳子這種傢俱是由少數民族帶入中原的,所以還是被稱做胡凳)。
就算是喝粥,一般人也喝不起大米煮的白粥,多數是小米粥和糙米粥,小米和糙米雖然都有各自的營養價值,但對於天天吃他們的人而言,粗糧總是難以下嚥的。
熬粥也是辛苦活,天不亮羅莎麗亞就起來生火做飯,這年代沒有高壓鍋,沒有電飯煲,對於糙米這種口感較粗的食物,就算提前用冷水浸泡過夜了,煮起來也比較費時,需要用文火慢熬。
但辛苦也是有代價的,太白居的糙米粥吃起來又稠又香又軟,一文錢就能買二大碗,還有免費的鹹菜,這個訊息從粥鋪開業那天就傳出去了,一時間,太白居的粥店成了這一帶粥店中生意最好的一家。
羅莎麗亞趁機又推出了別家沒有的糯米麥粥:糯米1斤,小麥1。2斤,同煮成粥。
店外的條幅也換成了對糯米麥粥的介紹:養心神,斂虛汗,厚腸胃,強氣力。
雖然糯米麥粥要一文錢一碗,比小米粥和糙米粥貴,但買一碗粥還送兩塊芙蓉幹糖,或是一塊酥合子,鹹菜同樣是免費提供,還有同樣免費的飴糖,細算算,也就貴不了多少了。
所以賣了幾天後,羅莎麗亞一統計,糯米麥粥的銷量反而是最好的,有了厚腸胃,強氣力的說法,不少幹力氣活的人都選擇吃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