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聽,眾臣一聽,都心生鄙夷。
諸葛瑾道:“劉備厚顏無恥,竟然真的趁人之危,打算自己來當皇帝了,若是讓漢獻帝知道,只怕漢獻帝會頗為失望的,只可惜吾弟孔明,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不幸輔佐了此等主公,當真是明珠暗投。”
魯肅也道:“劉皇叔此舉,實為不義,主公,依肅之見,不如斷了劉備的錢糧,命他打消登基為帝的想法。”
魯肅的提議,倒是得到了群臣的響應。
劉備再怎麼拽,蜀中也只不過是在東吳的資助下才能夠存在的政權,如果東吳對蜀中進行經濟、錢糧上的制裁,相信不久之後,蜀中自會大亂,那麼劉備,還拿什麼去當皇帝?
孫仁詢問楊林的意見,楊林道:“主公,劉備想要當皇帝,就隨他去當好了,我東吳只要不確切表態,那麼就不會如劉備這般被千夫所指,此外,我東吳送給劉備的糧食,是給那些行將餓死的受災百姓們吃的,與劉備無關,若是我東吳單方面停止了糧食的資助,只怕劉備會見蜀中百姓之死,推到我東吳的頭上。
我東吳不可做有違德行的事情,因此,還請主公對劉備登基為帝一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楊林會如此說,早在孫仁的預料之中。
當日和楊林在書房裡密談的時候,楊林就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對於劉備想要當皇帝的野心,東吳方面不宜干涉,倒是東吳的主公何時能夠改元稱帝,這才是應該從長計議的事情。
現在,孫仁自己,並不像劉備這樣有一個漢室宗親的名聲,若強行稱帝,只怕會遭到別人的非議,為了不向外樹敵,因此東吳稱帝之事,倒是能夠再緩一緩。
計議已定。孫仁便回信給劉備了。
這封回信,劉備看得頗為高興。
在信中,孫仁並沒有標明自己是否支援劉備登基為帝,只是說了自己的經歷,孫仁說,自己本不願意成為東吳之主,只可惜,自兄長孫權死後,江東孫氏,竟無人能夠繼承這主公之位。因此自己才勉為其難,登上主公之位,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自己只是以百姓的身家性命為重,並不專權,為人君者,理應如此。
連東吳的主公都這麼說了,劉備可算是鬆了一口氣,現在蜀中一帶的民眾。全靠著東吳的救濟才能夠存活,若東吳出聲反對自己登基的話,自己還真的無法下定決心。
有了東吳的默許,劉備也就開始積極的運籌登基大典。
在登基大典上。劉備率領眾臣登上高壇,在壇上,諸葛亮高聲朗讀祭文道:“皇帝備,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殘忍。戮殺主後,罪惡滔天;操子丕,載肆凶逆,竊據神器。群下將士,以為漢祀墮廢,備宜延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罰。備懼無德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遐荒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高、光之業,將墜於地,謹擇吉日,登壇告祭,受皇帝璽綬,撫臨四方。惟神饗祚漢家,永綏歷服!”
將祭文讀完,諸葛亮率領百官恭上玉璽,劉備接過玉璽,捧於壇上,再三推辭曰:“備無才德,請擇有才德者受之。”
孔明便又道:“陛下平定四海,功德昭於天下,況是大漢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復何讓焉!”
文武各官,皆呼萬歲。
於是劉備改元章武元年,立長子劉禪為太子,次子劉永為魯王,三子劉理為梁王。
劉備又封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大小官僚,一一升賞,大赦天下。
劉備登基為帝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曹丕的耳朵裡,曹丕大怒,道:“劉備那個卑鄙小人,奪了我漢中之地,現在竟然也敢當皇帝,朕實在看他不順眼,眾位卿家,可有什麼方法對付他?”
程昱道:“陛下,劉備小子,不足掛齒,他雖然登基為帝,但其國力,根本不足以與我大魏抗衡,陛下只需率領數萬之眾,兵發漢中,便能滅他。”
程昱之言說得頗為輕巧,於是有人提出了異議,此人正是許攸。
許攸道:“程大人此言差矣,現蜀中雖然困難重重,連糧食都靠東吳的救濟,但是劉備手下,依舊精兵強將無數,南方孟獲造反,也被平息了,而夏侯將軍正是因為輕敵,才會失了漢中,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今劉備雖然可恨,但是若我軍貿然進攻,只怕會落得個失敗的結果,對於出兵之事,還請陛下三思。”
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