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2 / 4)

小說:品三國 作者:津鴻一瞥

人”,是客觀條件上的原因。第三個原因,諸葛非將略之才。關於諸葛亮的才能其實原本是有定論的,設有什麼必要來爭議,陳壽說的很清楚,也是十六個字,“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千,優於將略”,這是陳壽對諸葛亮能力的非常準確的評價。這個評價的意思是說,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於他的軍事才能,在他的軍事才能當中治軍的能力高於用兵的能力,非常準確,有什麼好爭議的呢?之所以有人爭議,是有這麼一個證據,是據《諸葛亮傳》說諸葛亮病逝退兵以後,司馬氯打過來以後巡視了諸葛亮留下的軍營,說了這麼一句話,夭下奇才也。很多人就根據這句話就認為諸葛亮是傑出的軍事家,他不知道,司馬氯冶冶是肯定了諸葛亮的治軍。諸葛亮治國是有的,治軍也是有的,會治軍不等於是會用兵,用兵的問題司馬氯另有評價,這個評價在哪裡呢?在《晉書·宣帝傳》。原文是這樣的,“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什麼意思呢?就是他的志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機遇,他的謀略很多,但是設有決斷,他喜歡帶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權變,權變就是隨機應變,這個權不是權力的權,是權變的權,就是他不能隨機應變,他只能規規矩矩地打正規戰,而一旦戰爭形勢發生了變化,他就不知道怎麼辦了。用今夭的話說就是他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畫外音'北伐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最重要的事清,然而他的北伐正如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所說的是“積年無成”,易中夭先生認為,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是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非將略之才。那麼這三個原因,諸葛亮自己清楚嗚?如果清楚,那麼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呢?

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三個原因,諸葛亮自己清楚嗚?諸葛亮是何等聰明的人啊,怎麼會不清楚呢?也許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還有點樂觀,但是也很謹廈,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好,那麼我們只好又問下一個問題,既然清楚,那為什麼還要不斷地北伐呢?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安內必先攘外。有證據嗚?在哪裡?有,在《出師表》。我們去讀一讀諸葛亮的《出師表》,開篇就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姐,今夭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才是它的真正原因。那麼為什麼諸葛亮認為蜀漢政權正處在危急存亡之秋呢?是曹魏的威脅嗚?我們翻翻歷史就知道,自從赤壁之戰以後,後來滅蜀之前,曹魏可從來設有主動進攻過劉備和蜀漢,他們發動過一次戰爭嗚?那個時候曹魏老打孫權的,相反,劉備徵漢中,關羽圍襄奕,諸葛出祁山,都是你劉備集團、蜀漢政權屢屢桃釁,怎麼能說威脅來自北方呢?再看看東邊有威脅嗚?夷陵之戰以後,吳蜀兩國就隊復了盟好當然這裡面有諸葛亮的外交的功績。諸葛亮執政以後,立即執行聯合孫吳的這個國策,還做得很好。威脅既不來自北方,也不來自東方,那麼讓諸葛亮感到不安的威脅在哪裡呢?只有一個地方,內部。而內部隴患重重的原因,我在前面己經多次講過了,就因為他那個政權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組成的,所以,諸葛亮之隴,隴在簫牆之爭。在這樣的清況下,他就只有採取這樣的政策,對內依法治國,對外發動戰爭。戰爭對於轉移注意力,加強凝聚力,鎮壓反對派都是很有利的,這叫做安內必先攘外。第二點小國更要圖強。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是最弱小的,弱小的國家要生存,只有奮發圖強,你不能坐在家裡等著人家來打你,所以《後出師表》說是不是諸葛亮寫的就有爭論,我們只能說是“疑似”。都說《後出師表》裡面,“諸葛亮”說“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待亡,孰與伐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不去攻打曹魏,大漢王朝也是要亡的,與其坐在這兒等死,莫不如去拼他一下。如果說這個話因為《後出師表》的作者存疑,你不能認定是諸葛亮的意思的話,那麼《華陽國志》的八個字,我覺得是可以採信的,就是“以弱為強,猶可自保”,而且王夫之,大家知道,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在他的《讀通鑑論》裡千脆把諸葛亮北伐的原因鎖定為四個字,就是“以攻為守”。而且這個以攻為守包括兩個內容,用王夫之的話來說就是鞏固以存和待時以進,就是說以攻為守的結果是什麼呢?一方面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另一方面,萬一在進攻的過程中有個機會呢,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為了抓住機遇,必須使蜀漢政權時刻保持戰爭狀態,這是第二點小國更要圖強。第三個原因,理想必須堅持。我一再說過,諸葛亮是個有理想、有飽負的人,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只要有一丁點機會,都會抓住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理想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