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3 / 4)

小說:品三國 作者:津鴻一瞥

要當巴州刺史,後來提出來要開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一個維權行動。為什麼呢?他因為是並受遺詔的顧命大臣,既然我們兩個都是顧命大臣,為什麼你可以開府我不能開府,你領了益州牧我當個刺史還不行嗎?有什麼不行呢?尹韻公先生認為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為是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權力。尹先生說諸葛亮這個人,他用了12個字的評價:權欲極盛、擅權心烈、善於玩權,是一個玩弄權術的高手和老手。所謂忍讓不過是做姿態,等到李嚴一不小心自己送上門來,對不起,一棍子就打入了最底層。

這兩個結論是對於同樣的史實得出來的,他們對於這個史實本身都沒有爭議,看法完全相反。

面對同樣的史實,專家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恐怕當事人心裡是最清楚的。我們不能回到三國時代去親歷歷史,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問題,我們可以從歷史事實中去尋找動機。首先我們要問,劉備為什麼要安排一個一正一副的輔臣結構?從這裡入手,也許我們就能夠尋找到李嚴被廢的真實原因了。

這就必須從劉備託孤說起,因為我們必須弄清楚劉備託孤的時候,幹嗎要安排一個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劉備部這樣安排不就後面沒事了嗎,他為什麼要安排?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田餘慶先生說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認為,劉備的永安託孤實際上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考慮。

要弄清楚託孤的真實意圖,必須先弄清楚蜀漢帝國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麼呢?是益州這個地方原本有著一股勢力,這個事例由兩種人組成:一種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東漢王朝裡做了官,這是一個力量;再一個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強,大姓,大族。這兩股力量我們合稱為本土勢力,就都是益州人組成的。除了本土勢力以外,還有外來勢力,外來勢力又分兩撥:第一撥是劉焉、劉璋父子入蜀的時候帶去的,因為劉焉、劉璋父子是外來人,他們帶去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東州集團;劉焉、劉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權以後,劉備又來了,劉備從哪裡來?從荊州來的,劉備也帶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表就清楚了,三股勢力:一股勢劉備的親信,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一股是劉璋的舊部,我們稱之為東州集團;還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們稱之為益州集團。益州集團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劉璋的東州集團是後面來的,劉備的荊州集團是更後面來的。這會說明什麼?就是劉備集團這股勢力是後來的外來勢力,劉璋集團是先來的外來勢力,這個益州集團是本來就在這兒的本土勢力,這麼三股勢力攪在一起。

攪在一起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劉備稱帝,基礎不牢,再加上夷陵兵敗,國本動搖。在劉備託孤的時候,蜀漢政權最大的憂患,不在曹魏,不在孫吳,而在自己內部。這是劉備最擔憂的。而劉備的想法是什麼呢?第一條,後來居上,不容顛倒。我們這個最後來的外來勢力一定要佔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在此前提下,以我為主,相容三方,就儘量地把這另外兩股勢力也把它融合起來。所以劉備的這個時候的國策應該是這樣的幾句話:鞏固新人地位,穩定舊人情緒,協調新舊關係,消除新舊界限。這樣蜀漢政權才能夠長之久安。所以我們再來看這張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劉備親信組成的荊州集團必須是政權主體,劉璋舊部組成的東州集團是團結物件,本土士族組成的益州集團是防範物件。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劉備才做了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這樣一個輔臣結構。因為,李嚴是個什麼人呢?李嚴剛好是這個系統的,就是劉璋舊部東州集團這個系統的一個團結物件。李嚴是荊州南陽人,他是荊州人,原來在劉表的手下工作。後來曹操南下奪得荊州以後,李嚴不願意投靠曹操,就往西入蜀,投靠了劉璋。那麼劉備帶兵入蜀,去奪劉璋的地盤的時候,李嚴又投降了劉備。也就是說李嚴是在劉璋舊部當中,和荊州集團關係最密切的。一方面他靠攏荊州集團,另一方面他人又是東州集團的人。或者用主客、新舊關係來說,他是舊人、是主人,又是和新人、和客人關係特別好。再加上本人特別有能力,那麼選他來做一個副手,是再合適不過了,這就是劉備託孤時候的想法。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輔臣架構,是一個保持各方平衡、精心設計的政治安排。按說這個煞費苦心的安排,本來是可以保持蜀漢政權的內部穩固。那麼,回到我們這一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