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品三國 作者:津鴻一瞥

演變。實際上,品讀歷史也可以有三種意見,一種是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歷史意見;第二種是站在今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做時代意見;第三種是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做個人意見。

任何人研究歷史都難免會有這三種意見,因為歷史畢竟是歷史,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也就是故事。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宋代詞人張升的詞說,“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實際上進入漁樵閒話的又何止是六朝興廢事呢?那是可以包括一切歷史的,正所謂,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今後的節目裡,我將給大家笑談三國,品讀三分。而我們要講的第一個人,就是一個在歷史上爭論最大、意見最分歧、形象最多樣的人,那麼這個人是誰呢?請看下集——真假曹操。

*他曾經叱吒風雲,他死後罵名最多。在演義中,為什麼他是白臉的奸臣?在歷史的記載中,為什麼他的所作所為自相矛盾?他是奸賊,是奸雄,還是英雄?眾多說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個是真實的曹操? 5

第二講 真假曹操

4

※他曾經叱吒風雲,他死後罵名最多。在演義中,為什麼他是白臉的奸臣?在歷史的記載中,為什麼他的所作所為自相矛盾?他是奸賊,是奸雄,還是英雄?眾多說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個是真實的曹操?《易中天品三國之真假曹操》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認為,任何歷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而三國中,形象最複雜、分歧最多的當屬曹操。從北宋的時候,人們談起曹操,就非常痛恨。到了《三國演義》裡面,曹操更是被看作是一個謀權篡位的奸臣。那麼,歷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個什麼形象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用當代視角回顧三國史料,他心目中的曹操究竟是什麼形象呢?

易中天:

今天我們講曹操,講三國是不可能不講曹操的,所謂三國就是魏蜀吳嘛,而魏的開國皇帝實際上是曹操。當然曹操在位的時候沒有稱帝,是他死了以後他兒子曹丕才稱帝,追認他為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的實際上的開創者。曹操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客氣的說法叫奸雄,不客氣的說法叫奸賊,但是魯迅先生說,曹操其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然不是曹操一黨,但非常佩服他。魯迅先生可以說是近代以來第一個為曹操翻案的人,這樣一來對曹操就有了三種評價——英雄、奸雄、奸賊,那麼哪一個評價是準確的呢?

但是當我們弄清楚曹操的歷史形象的時候,我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個歷史形象它也不是那麼好弄清楚的。比方說,民間都說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歡曹操。蘇東坡就講到,在北宋的時候,民間有很多講史的,就是說書的,說三國,一說到劉備失敗,聽眾就痛哭流涕;一說到曹操失敗了,大家拍手稱快。那麼說明至少在北宋的時候,曹操就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那麼曹操為什麼不討人喜歡呢?他又幹了些什麼不討人喜歡的事呢?那麼也無非是三條:

一個是曹操這個人為人奸詐。但是這個不能算數,因為兵不厭詐嘛,打仗的人總是要詐它一詐的,不過你說敵人你就說他是奸詐狡猾,說自己就叫足智多謀,實際上一回事,兵不厭詐。

第二件事情呢說他篡漢。這個事情跟我們沒有關係,這個王朝的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姓劉呢,為什麼就不能姓曹呢?說這個姓曹的代替姓劉的就是奸,這個說不過去。

那麼最為民間所不滿意的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所以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壞了,所以老百姓討厭曹操。那麼我們就要搞清楚這個事情是事實,還是不是事實;如果不是事實,那豈不是一樁冤案嗎;如果是冤案的話,我們豈不是就該給曹操平反嗎。那麼這個事情史書上的記載是矛盾的,大體上是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曹操因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從京城裡逃出來,路過了他一個老朋友家,這個老朋友的名字叫呂伯奢,曹操到呂伯奢家裡的時候呂伯奢本人不在,於是就發生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慘案。

※曹操為什麼不討人喜歡:

曹操為人奸詐

曹操篡漢

寧肯我負天下人

不可天下人負我

這個故事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說的是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和呂伯奢家裡的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