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2 / 4)

小說:品三國 作者:津鴻一瞥

著說,拿一囷走好了,這叫做“指囷相贈”,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故事,所以是個很豪爽的人。

而且魯肅也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他投奔孫權以後,孫權也和他有過一次單獨秘密談話,叫做“合榻對飲”,什麼叫做合榻對飲呢?就是把兩個人的飯桌拼起來面對面地喝酒。喝酒的時候孫權也提出來一個問題,孫權說:“漢室傾危,四方雲擾”,這個意思和劉備說的“漢室傾頹”是一樣的,意思就說現在天下大亂了,我孫某繼承了父兄的事業,也想有所作為,“思有桓文之功”,我也想做個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一方,維護天子,跟曹操說的是一樣的,足下既然看得起孫某,來幫助孫某,請問你有什麼辦法呢?

魯肅當場就給孫權潑了瓢涼水,說以魯肅的愚見將軍您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為什麼呢?想想當年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我們高皇帝也想當個齊桓公、晉文公的,沒當成,為什麼?有項羽,有項羽為害,項羽造亂,現在我們當今之世曹操就是項羽,所以你當不成。不過呢,你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不等於將軍您無事可幹,當不成齊桓公、晉文公,當什麼呢?當皇帝啊。然後魯肅就說了,說了兩句非常重要的話: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就是大漢王朝是再也扶不起來了,你就別扶了吧,當什麼齊桓公、晉文公,不要去扶它。曹操一時半會兒除不掉,力量太大,那應該怎麼樣呢?魯肅說:

“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就是說你現在應該牢牢守住你江東的地盤,等待北方發生事情。跟諸葛亮說天下有變是一模一樣的,魯肅說一旦北方出事,將軍您就西進,先消滅黃祖——就是劉表的部將,守在江夏郡,就是現在武漢市那塊地方——先討伐黃祖,再消滅劉表,再進攻益州,把劉璋那個地方也拿下來,和曹操劃江而治,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個時候你就稱皇帝,然後再找機會北上統一中國。

*在亂世的漢末,除了諸葛亮的“隆中對”之外,還有一個魯肅版的“隆中對”,歷史上的魯肅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忠厚和迂腐,其實他也是一個能夠審時度勢和深謀遠慮的政治家。魯肅對當時時勢的設想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說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把曹操看作是頭號敵人,而且都認為曹操一時半會兒消滅不了,另外他們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那麼,這兩個版本的“隆中對”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魯肅這個的“隆中對”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有所不同,雖然他們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但是魯肅的三分和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樣的,魯肅的“三分”是孫權、劉表、曹操;諸葛亮的“三分”是劉備、孫權、曹操。都有孫權和曹操,另一方一個是劉表,一個是劉備。這個不奇怪,因為魯肅的“隆中對”是在建安五年提出來的,那個時候劉備還沒搞清楚幹什麼呢,在哪兒呢。建安五年我們知道是官渡之戰的那個年代,魯肅怎麼會想到把劉備算一份的;而諸葛亮是替劉備謀劃,他怎麼會把劉表算一份呢。而等到赤壁之戰以後,甚至在赤壁之戰之前,劉表去世以後,魯肅就迅速調整了政策,就馬上把三分天下的那一“分”從劉表換成了劉備。

第二個不同,就是諸葛亮提出來的口號,或者說他最終極目標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漢室可以復興;而魯肅是明明白白的說漢室不可復興,這是他們的不同,這是立場的不同。因為諸葛亮要輔佐劉備成就大業,他必須打出復興漢室的這個旗號,而且我也可以現在提前跟大家說,就是這個口號後來成為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包袱,這是第二點不同。

第三點不同,就是魯肅的戰略規劃是把三分天下看做前提,就是現在已經三分了,孫權、劉表、曹操。統一的步驟是什麼呢?先消滅劉表,再西進拿下益州,和曹操劃江而治,也就是要“三國”變成“南北朝”。而諸葛亮的做法是什麼樣呢?先拿下荊州,再拿下益州,把西邊這塊地方佔住,等孫權和曹操兩個打起來,等他們兩個打得差不多了以後,我們北上、東進統一中國,是把“三國”變成“東西漢”,這是兩個版本“隆中對”的第三點不同。

那麼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魯肅的這個方案孫權採納了嗎?沒有。為什麼呢?因為魯肅說這個話的時候是建安五年,這個時候孫權才十八歲,剛剛接過哥哥孫策的班,屁股還沒有做穩,內部鬧個沒完,他哪有這份心思一統天下,他也沒這個能耐啊。所以孫權就打了一句官腔,哎呀,孫某盡力一方,那是為了輔佐漢王朝,你說的那些事情那是不能考慮的。所以你別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