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到了第三次,劉備再去的時候,首先是擇吉齋戒,沐浴更衣,態度就變了,很端正。然後走到臥龍崗的時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階下。說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擾,不要打擾,劉備就在這兒等,一等再等。這個時候的劉備他已經不像一個上門招聘的大老闆,像一個上門求婚的痴情人,他這個痴情和《西廂記》裡面的張生有得一比。大家都聽李昌集老師講過《西廂記》,這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鍾情,他想透過紅娘去傳遞一些資訊,他見到紅娘是怎麼說的呢?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並不曾婚娶,紅娘說什麼,誰問你那麼多了。那麼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麼說的呢,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把他所有頭銜都說出來,那小孩怎麼說呢,我記不住那麼多。
這兩個情節真是好有一比,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如果說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麼小說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隆中,他們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們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臣關係是有點像夫妻關係的,講究什麼呢?從一而終,在當時一個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選中了一個君主、一個老闆,他會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從一而終的,是不能變節的。當然在那個時代變節的人也很多,改換門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認為就不道德,但是特別嚴格自律的人他是不變的,諸葛亮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變的,所以他必須選準。那麼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對方一定要有誠意,因為小說中的諸葛亮也好,戲劇中的崔鶯鶯也好,都是心氣很高的人,絕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許,他一定要考驗對方,他一定要擺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確確實實證明對方是誠心誠意,他才肯答應。
所以說《三國演義》這段描寫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雖然三顧茅廬是虛構的,仍然有意義,意義在哪兒呢?我們現在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營銷學教材,我們現在用現代視角看看這個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這個事件中,劉備好比一家投資公司的大老闆,他決定進行投資,要買斷某一個人才,諸葛亮呢,就像一個準備應聘行政執行官的這個一個職業經理人,他們雙方都有一個互相試探、瞭解的需要和過程,所以他這一套東西用現代的眼光一看就覺得整個的這些什麼唱歌的農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兒。這當然是我們今天站在現代視角回過頭看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認我這個推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純粹是我的個人意見,不是歷史意見,也不是時代意見,也不是羅貫中的意見。
那麼羅貫中的意見是什麼呢?也就是說羅貫中為什麼要這樣寫呢?我猜,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說一定要好看。我對小說有個定義,有人問我說小說是什麼?我的定義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東西,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本來意義,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寫的這個三顧茅廬,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這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好看,這是他小說家、文學家他的需要。
第二個原因,與羅貫中本人可能有關係。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麼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的,只不過在後來的鬥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不過他身沒死就是了,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託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但是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作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飛也是精神偶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什麼惟獨諸葛亮在中國讀書人、文化人、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當中他那個地位那麼崇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飛、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請四請請出來的,就諸葛亮一個人請了三回。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有一個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來做事情,所謂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他這一肚子滿腹的經綸,一肚子的學問,一身的本事,他有一個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來,他只有找一個好老闆,因為他自己做不了老闆;但是另一個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冷遇,不願意自己腆著臉找上門去讓人家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