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4756
禎十三年十月,天氣初寒。
洪承疇與遼東巡撫邱民仰按兵部尚書陳新甲的計策,兵分四路,一路由洪承疇親自率領,出兵六萬,自瀋陽出發,進駐鐵嶺,兵窺皇太極所在之地開原。同時,另一路兵馬由大淩河出發,由總兵祖大壽率領兩萬人馬,向北進入內喀爾喀一帶,意圖直搗皇太極側後;第三路兵馬則由吳三桂統領,人數三萬,沿遼河西岸北進,與洪承疇本部成並行之勢;第四路兩萬兵馬則由玉田總兵曹變蛟統率,經撫順,過尚間崖,自東南方向進逼開原。四路兵馬共十三萬,其中馬兵四萬。然而,出於謹慎,洪承疇雖然受到了樂禎和陳新甲的雙重催促,卻依然下令各路兵馬徐徐而進,步步為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
不過,洪承疇雖然小心,但他的這一進兵方式卻還是讓許多人吃驚無比。因為,他的進兵方式,簡直就跟當初薩爾滸之戰時,明軍的進軍方法如出一轍。四路齊出,兵力分散,卻要去面對全部退出了城池,在平原上虎視眈眈的八旗鐵騎。要知道,現今的滿清,也就是原先的後金軍隊在軍事上的連連勝利的歷史經驗就是:其一,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其二,發揮平原作戰的優勢,與敵人進行野戰爭鋒;其三,發揮聰明才智,裡應外合。相反,明朝在軍事上連連失敗的歷史教訓就是:其一,不會使用“憑堅城,用大炮”的戰略優勢;其二,分散兵力;其三,棄能任庸。
洪承疇在這個時候確實不能採用“堅城利炮”的方法,因為樂禎和陳新甲都在後面逼著他前進;也不能算是棄能任庸,這一戰,除了他自己是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人才,麾下九大總兵個個都是邊鎮出身,能征善戰;可是……他分了兵。
正在開原的皇太極深知八旗軍不善守城,本就決定野戰求勝,看到洪承疇地這一進兵方式之後,立時大喜。立即命令剛剛獲釋的豫親王多鐸率領一萬騎兵為先鋒,前往尚間崖阻擋曹變蛟部,自己則與多爾袞親率好不容易重新糾集起來的滿清八旗與蒙古兵主力,總計五萬人馬,前往迎擊洪承疇。希望能以迎頭痛擊之勢,先一舉將洪承疇擊潰,徹底打破明軍的信心,再回轉兵馬,將祖大壽和吳三桂各個擊破。然後,與多鐸兩路夾擊,將實力最弱地曹變蛟部消滅。可以說,憑藉著八旗軍的強悍戰力,以及騎兵的速度,皇太極的計劃有著很大的成功希望。
然而,皇太極沒有想到,洪承疇的主力根本就是“銀樣蠟槍頭”,在得知八旗主力已出開原,並且與其前哨接戰之後,這支部隊居然立即退縮回了鐵嶺,速度之快,根本一點兒都不像是一隻由數萬人組成的軍隊,反而好像是一支只有幾千人地小股。而事實也正是如此,所謂進擊開原的主力,根本就是洪承疇所擺出來的誘餌,這位新任的薊遼督師深知此戰事關重大,壓根兒就沒打算跟皇太極野戰,只不過是派了宣府總兵楊國柱帶領一部兵馬冒充主力,引誘八旗主力前往鐵嶺,預備以堅城消耗八旗兵力。在鐵嶺,楚鍾南所奉送的各式火器,還有關寧一帶的火器幾乎已經全部集中了起來。堅城利炮,正磨刀霍霍!
皇太極帶兵追擊而至,稍一進攻,便已經知道鐵嶺城高牆深,絕對勝過當年的大淩河,甚至還要勝過當年的袁樂煥所防守的寧遠。由此,他也知道洪承疇肯定提前部署好了防務,強行進攻必然會損失慘重,於是,他果斷地放棄了進攻,打算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可是,此時地情況對八旗軍極為不利,祖大壽部正由內喀爾喀側插而來,吳三桂也正沿遼河北進,即將到達鐵嶺附近,那時,祖大壽、吳三桂也可與洪承疇裡應外合,將近十萬兵馬的合圍,縱然八旗軍精銳無雙,也必然要蒙受巨大的損失。而同樣的,如果此時撤兵,也已經遲了。所謂進兵容易撤兵難,如果他這時撤兵,洪承疇必然會在後面緊緊咬住他的尾巴,讓他難以迅速撤退。再者,為了這一次的決戰,皇太極僅留下了少數部隊對北遷的那些漢人百姓進行鎮壓。要知道,當初強行將這些百姓遷移到北方,八旗軍燒殺搶掠,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早就已經嚴重地激化了滿漢矛盾。
如今,開原以北的一百多萬漢人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暴亂,他如果北撤,極有可能會陷入困局,再被洪承疇在後面咬住,十有八九會是一場大敗。
眼見著自己將會陷入明軍的反包圍之中,皇太極與多爾袞經過緊急磋商,決定冒險分兵。皇太極繼續率領主力圍困鐵嶺,多爾袞則率領兩白旗兵馬繼續南下,先是在撫順、瀋陽一帶繞過,吸引了東南方向的曹變蛟部地注意力,爾後,穿過已經幾乎見不到什麼人煙的遼東、遼西,做出了不顧一切東進,打算再次繞過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