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部分(3 / 4)

小說:遠東1628 作者:風雅頌

皇族子孫不受普通法律約束,不歸當地官府管制。諸王的府第、服飾和軍騎,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都要“伏而拜謁”。

明代中後期開始,皇族人口的幾何式增長。明代皇家檔案也就是玉牒上正式收錄的人數,洪武年間是58人,到永樂年間增至127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萬曆三十二年又增至8萬多人。

這還僅僅是高階皇族數目,不包括數量更多的底層皇族。據安介生等人口史專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繁衍至近百萬人之多。

意味著財政支出幾十倍、上百倍的增加。而皇族們的俸祿直接來自各地的財政收入。從明代中期開始,各地的官員發現本地的財政收入,已經不夠供養居住在本地的皇族。

比如山西地方財政收入為一百五十二萬石,而山西王爺們每年消耗的俸祿為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年財政收入為八十四萬石,而需要供給王爺的是一百九十二萬石。

天下最好的土地越來越集中到皇族手中。景王、潞王在湖廣等地莊田多達四萬頃,福王莊田兩萬頃,桂王、惠王、瑞王的莊田各三萬頃。吉王在長沙,有地七八十萬畝,長沙、善化兩縣田地的40%也歸吉王所有。河南全省土地,居然有一半歸各王府所有。

朝廷政策已經如此優厚,這些皇子龍孫們仍然不滿足。他們依仗特殊身份和影響力,把觸角伸向一切有油水的領域,無利不取,無所不為。

他們利用自己的關係,與當地鉅商相互勾結,向朝廷要到特殊政策,轉手批給商人,再從商人那裡分得鉅額利益。地方上所有最賺錢的行業,幾乎都被其壟斷。

所有稀缺的自然資源,比如土地、山林和礦山,只要證明有利可圖,皇族就會透過向皇帝乞請或者巧取豪奪的方式,搶佔到自己手裡。各地王府所圈之地,“皆取之州縣中極膏腴田地”。

這些藩王和勳戚透過巧取豪奪的手段,積累了天下最多的財富。富甲天下的福王,“珠玉貨賂山積”,金錢百萬。陝西的秦王,富甲天下,“擁貲數百萬”。

從明代中期開始,歷代皇帝不斷透過“加派”等手段,將宗藩費用進一步轉嫁到人民身上。原本負擔很重的百姓更加雪上加霜。

遠東公司對於這些朱家子孫當然不會客氣,中原戰役遠東軍各參戰部隊,在情報部的協助下,對大明北方各地的藩王、宗室和勳戚採取了的殘酷的清算政策。

雖然沒有對他們實行大規模的殺戮政策,但是卻對他們的所有財產予以沒收。所有的宗室成員都被送進了集中營,歸屬於遠東軍情報部負責管理。

遠東情報部對他們進行了詳細的登記甄別,然後分批送往了海外的各個控制區。男子青壯以後的命運,將會在各個海外控制區的苦力營中度過餘生,幾乎沒有人活著離開。

老人和孩子則是統一關押在一起,雖然也是乘船離開,但是卻再也沒有人見過他們。大批年輕的宗室女人命運還算不錯,她們很多人都改了名字,然後分別送往了遠東各個控制區。

這些大明宗室的女人到底有多少,根本沒有人統計。即便很多年以後,也沒有她們的訊息。甚至很多樣貌極好的,有的還進了公司內部員工的家門,但是一般都沒有了生育能力。(未完待續。)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土地兼併

明代中葉以後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土地“投獻”之風盛行。雖然萬曆初年,張居正雷厲風行的清丈土地,抑制兼併。但人亡政息,投獻之風更烈。

皇室、親王、外戚、勳臣是封建等級結構的最上層。他們受賜的“公田”,載在“金冊”,並不報官入籍,享有免除稅糧和差役的特權。

雖然賜田以外的自置的私田,應與“齊民一體當差”,但明中葉以後,法律廢弛,權貴們更加肆無忌憚。實際上王府、勳貴的所有田產都享有優免一切糧差的特權。

貴族以外的官紳同樣是特權階層,雖然低於貴族,但卻高居於庶民之上。他們也享有優免權。與貴族優免不同的是,他們是論品定額優免。

以萬曆三十八年“優免則例”為例,現任京官甲科一品免田一萬畝,以下遞減,至八品免田二千七百畝,外官減半,致仕鄉官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鄉紳優免田最高達三千三百五十畝,生員、監生八十畝。

法律上,限額優免要求優免田之外的“餘田”與民一體當差。但是,官紳等級同貴族一樣,無視朝廷法令,按習慣權利行事。

這些皇室、親王、外戚、勳臣,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