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給大清帶來不安定的因素,很有可能會給世人留下一個大清軟弱可欺的印象。這樣一來,耿精忠和尚可喜固然是投降了的,可是優待條件確實沒有了,康熙早就磨快了刀子,等著砍他們倆的腦袋。
三藩本來還可以跟康熙拼一陣子的,可是隨著長江防線被打破,形勢一下子便急轉直下,三藩不得不收縮兵力全力抵抗,耿精忠和尚可喜的突然投降,使得吳三桂更是獨木難支,整個防禦體系出現了很大的漏洞,再加上吳世藩本來就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人,年紀小不說,見識就更沒有辦法跟吳三桂比了,打仗對他來說就是拿刀子砍人,哪裡來的什麼章法?結果沒幾天功夫,這位剛剛繼位的大周皇帝便給大清的幾路人馬困在了雲南昆明,想跑也跑不了了。要不說精英教育還是有些好處的,至少審時度勢的能力還不錯,再加上耿精忠和尚可喜的例子放在前面,吳世藩知道,康熙絕對不會放過自己,與其受盡羞辱然後被砍掉腦袋,還不如索性光棍一點,吃飽喝足以後自己了斷,至少還能落得個有骨氣的名頭。
一個孩子都能想明白的事情,吳三桂那些比鬼都滑溜的手下當然也清楚,只不過吳世藩還在的時候大家都得做一個樣子,現在大周皇帝都自殺了,他們這些當臣子的人還能怎麼樣?當然是老老實實的整理一下昆明城的人口名冊和田地檔案什麼的,然後高舉白旗開城門投降了事。這幫人心中有數,他們和吳世藩不一樣,畢竟吳世藩是當過皇帝的人,康熙當然不會留著他,但是自己不過是一個打工的,平時出謀劃策而已,即使是康熙看不上,但是也不會要了自己的命,畢竟當年白起坑殺降軍的是可是搞得天怒人怨的,康熙只要想為他自己的將來留下一個好名聲,應該不至於將這些跟過吳三桂的人都給殺了。
康熙當然不會把吳三桂手底下那些投降了的官吏給殺光。三藩平定了以後,大清基本上就不存在內部生混亂的危險了,在這樣的時候,迅歸攏民心,樹立統治者的權威,表現出皇帝懷柔天下成了最關鍵的事情,在這樣的時候,面對一些已經變成了落水狗的投降者,殺了他們非但對統治沒有好處,反而會讓天底下的老百姓擔驚受怕,也顯得他這個當皇帝的太小心眼,這樣的事情,康熙自然是不幹的。不過康熙也不是那麼大方的人,三藩作亂鬧得雞犬不寧,好容易存下的一點家當又變成了軍費丟到了水裡,換了是誰,碰上這樣的事情也不會有什麼好態度,現在吳三桂一家老小全都死了,剩下的這些吳三桂的走狗又想像沒事人一樣混個好,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於是康熙一聲令下,所有隨吳三桂犯上作亂的,一經查實,,盡數抄沒家產,全家配於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寧古塔地處級北之地,歷來都是充軍配之所。當地的披甲人當多都是當年被滿人征服的小部落的兵丁,大清佔據了中原大地,能夠享受這一切的當然得先考慮滿人,可是這些披甲人當年也是出過血、流過汗的,在條件那麼艱苦的地方,別說老婆,就是母豬都難看到一頭,他們守護著大清的龍興之地,當然也得有所表示,現在好了,一下子抓了這麼多亂臣賊子和他們的家眷,送到寧古塔去,男的當奴隸幹活,女的……,當然也是奴隸,不過奴隸主想怎麼樣他們就難說了,也算是大清對當年那些出過力的披甲人的一點優待。
康熙原來以為與三藩的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少年,可現在看來,自己當初還真是多慮了,別看當年三藩鬧得厲害,可是不過幾年,連吳世藩都死了,剩下那些小魚小蝦沒有了生存的土壤,即使是不去理會,用不了幾年,將年便會變得風平浪靜,一切又都回到了正軌。
“小喜子,宣讀聖旨!”端坐金鑾寶殿的康熙一臉的笑意,下令喜公公宣旨。
這是當然的,不管怎麼說,三藩平定之後,也該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前明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欽此!”聖旨當然寫得華麗異常,關鍵是得把吳三桂等人描述得罄竹難,還得顯示皇上平時對他們的優待,最後自然是大清官兵在英明偉大的康熙皇帝的帶領下,不辭勞苦,奮勇殺敵,最後終於奪取了勝利。這其中,像嶽樂、傅弘烈、莽依徒等人當然是表彰獎勵,該升官的升官、該賞錢的賞錢。至於秦有福就沒什麼事兒了,畢竟他不過是去溜達了一圈,而且也封賞過了,當然沒有必要記錄在那麼重要的典籍裡。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滿朝文武磕頭蟲一般用自己的腦袋跟地板較勁,好像跟地板有仇一樣,不過心裡都美滋滋的,不管怎麼說,這打了勝仗了,不光皇帝開心,他們這些當大臣的也舒服,眼看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