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老百姓還可以,能騙得了高滔滔麼?
為什麼前面趙頊一死,後面高滔滔就隆重地將司馬光請回京城?
難道真看中了司馬光的操守,那才怪,或者說看中了司馬光當年扶助趙曙為皇嗣之功?看來這後面故事多啊。
“你也不用緊張,我喊你來,是聽到你與潁王常談到一些兵事,頗有些道理,因此想請你看幾道奏章。”
“臣還沒有透過殿試這一關,還是一介草民。”
“草民官員還不都是大宋子民,當年張齊賢身為草民之時,敢攔太祖的御駕,看幾道奏章有何不可?”
“那臣就斗膽看了。”
一個太監從簾後拿出來幾本奏章,遞到王巨手中。
歐陽修的奏章。
不了起歷史的人,對歐陽修會很佩服,畢竟文章寫得太好了。但瞭解的人,往往會產生相反的想法。
前世歐陽修與王巨沒有多大關係,只是想一想,來到了宋朝,實際對歐陽修想法不那麼友好的。但不得不承認,此人才氣了得,而且寫了一筆好字。
第一道奏章寫的是推薦孫沔為邊陲大吏。
王巨回想了一下,似乎此人在環慶做得不錯,後來有可能仕途略有些失意,調到杭州各地,貪暴不法,也就是現在的孫沔不是早年的孫沔。好象還有一個兇悍的妻子邊氏,另外此人比較貪財貪色。其他的就想不起來了。
第二道奏章說慶曆用兵失敗原因乃是國家三十年不用兵,武備不修之故。但經韓琦與范仲淹努力,人謀漸得,武備漸修,只是天下已困,於是屈意忍恥議和。所以李諒祚不聽話了,那麼就應當打。上策直接將西夏滅國了,一勞永逸。中策逐狂敵於黃河之北,以復朔方故地。下策,盡取山界,奪其險守之,以永絕邊患。
否則麟府到秦隴長二千餘里,分為五路,相鄰州軍就有二十四個,兩百個寨堡,都要列兵守之。因此我兵雖眾,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寡。而賊出常舉其國合聚為一而來,因此進不能攻,退不能守……
第三道奏章還是這個意思。
反正范仲淹這個堡寨戰術不能再玩下去。
但是不是這個堡寨戰術一無是處?
王巨想了一會:“皇后,堡砦戰術雖弊病多多,建得越多,分兵就越多。如果不增兵,各堡砦兵力就會單薄,到時候不要御外敵,連守堡砦都做不到了。若是增加兵力,朝廷財政必然越來越吃緊。也如歐陽公所說,我朝雖在陝西駐紮了許多軍隊,因為堡砦再三分兵,兵力不能合一,始終處於被動的局面。”
“不錯。”
“但是沒有這些堡寨擋在前面,西夏會不會揚鞭直入?那時候受害的不僅是邊陲百姓,甚至關中,甚至潼關……”
“你與司馬光意見十分吻合。”
司馬光意見?不一定司馬光就是壞人,但沾到軍事,切莫與此人相吻合!
第一三一章簡單的妙策
“皇后,有人說澶淵之戰,朝廷花費了七千萬,用了幾十萬的歲幣就換來了和平,因此和為上,戰則不可。但誰能計算,河北河東駐紮著的龐大軍隊一年又花了多少錢帛?”
這是一個偽命題,一個澶淵之盟,可能當時是換來了和平,但最終換來的是遼國與北宋的滅亡。
不過在當時確實也不大好說,主要王超將那十幾萬禁兵扣在定州,即便寇準想打,也不敢打了,所以和平乃是當時宋朝最穩的選擇。
但絕對不能按照歐陽修所說的那樣打。
那麼準得大敗。
於是王巨又說道:“歐陽公之意,五路王軍齊伐。臣首先說如何配合。唐滅吐谷渾是分兵的,可相隔不過幾百里,並且是諸多名將指揮,兵強馬壯。我朝伐蜀,水陸並舉,然而曹彬將軍由水路伐蜀,只是策應,非是主力之戰。後來收南漢,平南唐,都沒有分兵,而是拿下金陵廣州後,這才分兵剿滅不服的將士。再到太宗二次北伐,正是因為分兵,北伐大敗。”
“我朝多是步卒,行動緩慢,深入敵境,僅是糧道便成為了難題。況且歐陽修說培養了一些將士,那麼能戰的將領是誰?士又是誰?反正臣在邊境未看到那一個將士能派上用場,相反的聞聽西夏小股兵士到來,便兩腿憟憟,如何指望他們能建功立業。”
“即便如臣所說的淺攻,都不能忽忙發起。一是誰能擔任主帥,這個主帥必須要讓五路大臣信任聽從,有很高的威望,二是這個主帥必須有相當的軍事能力,至少在曹彬將軍之上,更在韓公、歐陽公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