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1 / 4)

小說:暗黑大宋 作者:蒂帆

監長貳開封少尹可蔭補子不一人。二是官員致仕,現任宰執使相三少或蔭補三人,曾任宰執、使相、三少與現任節度使,可蔭補二人,其他諫議大夫以上者可蔭補一人。還有官員上奏遺表,曾任宰相與三少、使相可蔭補五人……”

趙頊說不下去了,僅是這三種,首是郊祭,幾乎是三年一次,那麼這個宰相最少能蔭補五到七人,致仕三人,臨終遺表五人,十五個人了。還有呢,乾元節少監以上的官員就可以蔭補一人,這個更悲催,年年有。另外一個也悲催,皇帝改元,就是改年號,如明年就要改成了熙寧,皇帝即位,公主生日,皇后逝世等等,都有一定的蔭補名額。

這樣下去,官員豈能不冗嗎?

“陛下,莫急,這個世襲就與這個有很大的聯絡。陛下,臣再問一句,這些恩蔭的規矩多來自何時?”

趙頊仔想地想了一下,說道:“真宗,仁宗,真宗還是真宗的晚期,以真宗為多。”

“臣再問一件事,為何太宗重用科舉人才?”

“這個,”趙頊不大好說了,原因嘛,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這是為了洗去宋太祖的勢力與影響。

“看來陛下是誤會了,臣再說一件事,比如葛少華,他南下去做得還好吧?”

“據南方來的密奏說他做得不錯。”

“臣估計也不會太差?為何,臣一為官,他就隨我做事了,特別是鄭白渠,鄭白渠難的不是水利,而是土地,而土地乃是最難處理的利益糾紛。他不但幫助了我,還主動參與了。這就替他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官宦子弟也是如此,有許多官宦子弟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一上手領起政務,遠勝於科舉子弟。不要說讀聖賢書,滿朝都是讀聖賢書的官員,他們辨論時也是聖賢之言,但做聖賢事的沒幾人。因此臣對侯可說,你以寬厚為本,一輩子就這樣。為何,他只默默做事,不會誇誇其談,那有機會得陛下與宰執青睞的可能。”

“你是說默默做事的官員很難上來,上來的多是誇誇其談之輩……?”

“差不多吧。”

“這不可能!”

“臣就說一件事吧,司馬光也在地方上做了多年的地方官員,有過什麼作為?或者是陛下所說的豐州一行嗎?但他現在呢,是帝師,是翰林學士!程師孟呢,百姓都替他立了幾座生祠。就象臣在華池做得很好吧,但有沒有生祠?這些小兔崽子不行哪,我在的時候不怕我折壽,呼我老子,我一走,一座生祠花幾個錢哪,也不立。”

趙頊讓他說得哭笑不得。

不過這也說明了一個真相,想讓百姓立生祠還是比較困難的。然而就這麼一個官員,因為不會誇誇其談,就一輩子漂在地方了。

甚至在史上他拍王安石的馬屁,都沒有拍上來。

王巨又說道:“臣與陛下得見,乃是運氣使然,沒幾個官員有臣的好運氣。”

“不能想哪,不能想。”

“無妨,臣說過,有這樣的百姓,這樣計程車兵,他們就是大宋的牆基,土壤,根基不壞,宋朝還是有藥可醫。臣還是說這個世襲。但為何隋朝時就開科舉?到了太宗時不但大肆科舉,還刻意將李昉之子李宗諤、呂蒙正子弟呂蒙亨、王明之子王扶、許仲宣之子許待問四人黜落,又說,此並勢家,與孤寒競進,縱以藝升,人亦謂朕有私也。陛下,這幾人除了李公外,餘下三人,都是可謂當時一代風流人物,人人都是千古難得的良吏,我輩學習的楷模。”

“這三人朕也知道,王明文武雙全,許仲宣是寇準的岳父,也是一個程師孟一樣的良臣,所到之處,百姓皆懷之。呂蒙正更不用說了。”

“但為什麼太宗要這麼做?”

“朕明白了,世襲!”

道理真的簡單,就是讓寒門子弟不斷地湧進官場,當然趙匡義那樣做,也是為了及時洗去大哥留下的勢力影響,但也有一些深意的,大量寒門子弟湧進,減少社會矛盾,同時大量寒門子弟湧進官場,豪門權貴卻不能參加科舉,那麼一代又一代官員不斷地更替著,就很難產生世襲的高門。

但自宋真宗後,漸漸壞了規矩,大批官員正大光明地派子弟參加科舉,科舉落第,還能混一個門蔭。於是各種各樣的官宦世家就產生了,權利、財富、土地漸漸往少數人身上集中。

那麼國家矛盾還不會激化嗎?

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為什麼王安石變法失敗?

不僅是高官,實際南方派系高官不少了,畢竟科舉南方的進士比北方的多,不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