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還要加一個範,李家不算,李承之兄弟雖然皆是一代良臣,但無一人擔任過兩府宰執。
然而還有一個盛極一時的頂級門閥。
宋朝有三條祖宗家法,不殺士大夫,永不加賦,善待柴家後人。別當真……看看柴榮的幾個兒子遭遇吧。
柴宗訓死得不明不白,但還有一個人礙著趙匡胤的事了,那就是柴榮與趙匡義的岳父符彥卿,因此讓趙普授意王祜知大名府,許以便宜行事,用心就是除掉符彥卿,事成許以相位。但王祜以全家性命擔保,符彥卿並無反意,當然王祜的相位也落空了,被貶知襄州。臨行前,他於其宅院內植槐樹三棵,說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
真說中了,其子王旦擔任了十餘年首相!
這便是宋朝有名的三槐王世。但不止是王旦,還有王懿、王旭,一個知過袁州,一個知過應天府。若此,也不會讓王巨驚訝。這是第二代,第三代來了,從三人變成了九人,包括鼎鼎大名的王素。
到了第四代,膨脹成二十八人,第五代變成了六十八人,包括這個王震。第二代沒有人在人世了,但第三代還有極個別人活著,第四代第五代活著的人更多。
要命的是王家這些後人,一大半成了官員。更要命的是更加龐大的第六代又上來了,有的已經踏上仕途。
僅是一個王家,就產生了上百名官員。王巨聽後嘆惜一聲,這樣發展下去,是想王遍天下啊……
這樣壯觀的場面,讓宋朝百姓感到萬分豔羨,但王巨聽到後,卻不知說什麼是好。
然後他又立即查了一下官員數量。
熙寧初他就建議過裁控官員數量,包括縮小恩蔭名額,減少科舉進士名額。
但在中書這一查,熙寧初恩蔭與科舉名額確實在減少,一度造成進士更貴。然而僅是過了幾年,從他到泉州,無論科舉名額還是恩蔭名額,又重新放開。特別是這次秋祭,一下子就恩蔭了一千多人。
為什麼王家有那麼多官員,不是所有人都因為考中進士為官的,正是這個苦逼的恩蔭制度。一個首相弄不好就能恩蔭十幾個後人……所以王家的官員數量才變得無比的嚇人。
然後王巨再對比,與熙寧初相比,宋朝官員未減反增,又增加了兩千多人。
王巨看後,放下卷宗,久久無語,能說什麼?話說三遍如爛草,再說下去,未必起作用,而且會更招人恨,奪人前程,如殺人父母!
正是這個王遍天下,連帶著王巨對王震都略略產生了排斥。
王巨又說道:“田翁翁,你對他說,我身為朝廷副執,不便私下見客,再說,同為中書官員,有什麼不能在中書說的。”
“好來,”老門房走出去,但一會又回來了:“少保,他說有要事,必須見到你。”
王巨沒好氣地說:“讓他進來。”
王震帶了進來。
“王子長,這就不好了吧。”王巨未等他見禮,便不客氣道。
“王公,下官也知道不好,但這件事真的必須在私下裡通知王公。”
“什麼事?”
“你看這道奏疏。”
這更不好了,地方上遞到中書的文奏能隨隨便便帶出來嗎?王巨要發作,不過想了一想,還是開啟來看。
是海南島同送來的奏摺。
海南島在宋朝算是最苦逼的地方,因此每每遷派官員都讓朝廷頭痛萬分。如果派出的官員沒有能力,弄不好就會出亂子。派出的官員有能力,則不願意前往。
因此前任瓊州知州俞鹼生生在瓊州擔任了六年知州,朝廷無人替代,直到今年春天,老俞去世了。朝廷沒辦法,只好將朱初平派往海南擔任瓊管體量安撫使兼瓊州知州。
然而朱初平到了海南島後,看到了許多惡習,忍不住上書,也就是王巨手中的這篇奏疏。
海南島也有鹽場,可民少鹽多,經常鹽賣不掉,於是上面下令讓各州軍強行攤派,負責的典吏沒辦法,只好賠本出售,然而賬目虧空了,只好讓各個典吏來補償。這讓典吏們還活不活了?
海南四州薄書不整,多是黎蠻,也沒辦法整,可朝廷要攤派青苗貸,於是各州官員亂書一氣,或書手妄增稅苗,或以誤稅撥入書手戶下,或代納之弊未去,或戶名二三,然後催科的胥吏拿著這份名單下去放貸收貸,好了,又開始亂套了。
海南黎峒本來是共產主義,共耕分收,但隨著宋朝對廣南的治理,許多漢人百姓遷徙到海南生活,然後這些漢人就想著法子侵佔黎蠻的田地。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