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帥輕騎一萬零五百,又額外帶上張遼購得的千匹戰馬揹負了十天的口糧與軍旗鼓樂,馬力全開朝上谷與代郡交界處疾馳。
十二日至上谷郡治所沮陽縣,上谷太守王丹給足了面子,親自出城迎接。
“遼西形勢危急,盧刺史不能親自來此,只能派我來助王大人一臂之力了。”我先為盧植解釋了一下,“這邊情況如何了?”
他也完全明白,立刻轉入正題:“那張燕被冀州刺史袁紹擊……潰後,”他稍稍有個停頓,“便流竄於我上谷郡與代郡之間,這幾日不如如何與烏桓爭鬥起來,連續劫殺了近百個部落,那烏桓大人難樓也不是吃素的,舉兵便與張燕惡戰了一場,死傷過千啊。”
“劫殺了近百個部落?死了幾萬人?”我在心底默算,一個部落就算三五百人這也是幾萬條生命啊,張燕的效率也太高了吧?
“馬將軍可能有所不知,烏桓的部落不比我漢人,幾十個人都能稱作一落,有時連一戶人都號稱一落……”他壓低了聲音,“還是用來虛張聲勢的,因此這近百落也不過千百人。”
“那你還說了……一場惡戰後,死傷過千?”我又找到了一個噴點。
他拈鬚道:“馬將軍南征北戰,自然是見慣了大場面的,但北州邊郡人戶本就不多,死傷過千已經不少啦!我上谷郡戶籍上的百姓才不過六萬上下而已,代郡也才十二三萬啊。”
“原來如此……”也就涿郡和漁陽人口鼎盛,勉強有個四五十萬,其他幾個郡都被少數民族掃蕩慣了,能跑的早就跑了麼?“那個什麼烏桓大人的……他有多少人馬?”
“難樓在熹平初就已經自稱上谷王,當時大概是各郡烏桓中勢力最強的,號稱有九千餘落,依附他的人不下十萬,不過他一直跟各方打了不少仗,各族人馬又逐漸流失,這兩年勢力漸弱,總算稍稍安靜了一些,”他終於回答了我的問題,“目前能掌握的大約還有四五萬人。”
我倒吸一口涼氣:“這麼多兵馬?”老子就算能夠以一敵百,我計程車兵們可不行啊!
“啊,四五萬只是總數,刨去老弱婦孺,能戰之兵最多隻有三成。”王丹急忙說明。
五萬的三成也有一萬五啊……
不過我的敵人並不是烏桓人,而是反客為主的張燕軍。盧植讓我以雷霆手段將其一舉擊潰,我倒是想讓他知難而退,或者更進一步——歸順。
最好讓他幫我去打公孫度……
我這個夢想十分美好啊!
“那……上谷郡有多少可戰之兵?”我又問到了一個關鍵問題:友軍的數量。
他答道:“本府手下共有三千,宗校尉則有六千。”
“你才三千人?”弱爆了啊!“宗校尉……是誰?”
“烏桓校尉宗員呀。”他露出一絲奇怪之色,大概是驚訝於我的無知吧,“上谷和代郡的精兵向來都在校尉手中,這也是慣例。”
我急忙點頭:“在下初來幽州,不明實情,讓王大人見笑了。”
他搖頭表示理解:“代郡太守與宗校尉已經率軍前往調解,本府只等刺史命令一到,也立刻提兵西去。”
代郡、上谷、烏桓校尉三方合兵,至少也有一萬,再加上我的一萬精兵,即使烏桓土兵不予配合,也已經足以應付張燕的散兵遊勇了。
我安下心來,向王丹拱手:“既然如此,我們明日便啟程去解決了這場糾紛吧?”
他點頭:“能與馬將軍同行,彼此也有個照應。不過,本府麾下大部都是步卒,說不得,這三百里路至少得三日了。”
我感到盧植對我速戰速決的期望要落空了……
46聯軍聚餐
七月十五日下午,一萬五百騎兵拖著兩千步卒來到了上谷與代郡的交界之處。
一路行來,我總算基本瞭解了上谷的羌胡情況。
上谷的異族不僅有七八萬烏桓,還有兩三萬鮮卑,大多以邑落的形勢聚在北部長城腳下。太平年間,他們就安心種地牧馬,與漢人互市貿易豪爽直率,偶爾還交點商稅;而一旦遇到荒年,他們搖身一變成為劫匪馬賊,橫掃漢人城邑絕不手軟,如果遭遇州郡大兵征討,立刻越過長城出塞逃竄,來無影去無蹤,向來是令太守和刺史極其頭疼的問題。
而上谷在籍的漢人也不過六萬出頭,算上黑戶口也絕超不過十萬……
我也有些理解歷來有不少人贊成對烏桓鮮卑採取武力解決的政策,但一方面中央一貫講究仁義教化,對四夷異族向來寧肯給錢給糧也不願兵戎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