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唾手可得的富貴,他渴望征服!
雁門關同樣是控遏異族入侵的漢人雄關,在這裡湧現過太多太多名將,在歷史長河之中閃耀著最璀璨的光芒。
他何嘗不想在雁門關,留下自己的名字!
一年前的那一戰,是种師道給了他機會,讓他能夠駐守雁門關,而如今,他成為了雁門關真正的主人,便是拼盡全力,也不能讓李良輔的党項大軍,踏過雁門關半步!
最起碼,在敵人進攻之前,他是這樣想的,最起碼,在敵人進攻之前,他還能擁有這樣的志氣和決心。
只是所有的一切,在党項人展開攻擊之後,就開始變得有些動搖起來。
因為李良輔的十萬大軍,攻勢實在太過強大,太過出人意料之外了!
党項人在西北長期與大焱作戰,摩擦不斷,而得益於范仲淹這樣的名相,西北邊境遍佈各種砦堡和軍鎮,環環相扣,首尾相連,如同抱團的一隻只鐵刺蝟,形成了龐大的防禦體系。
這種砦堡體系,給以馬軍為主要戰力的党項人,帶來了噩夢一般的心理陰影。
然而在不斷的摩擦和衝突之中,党項人也在不斷摸索,不斷尋求對策,不斷嘗試和實踐著破除這種防禦體系的方法。
他們開始建立自己的步軍,他們是最善於學習和壯大自己的民族之一,對於漢人們的各種攻城器械和軍工技術,他們都不斷在學習和改進。
他們甚至派遣了大量的密探,進入大焱,竊取神臂弓,想要複製大焱這件馳名天下的神兵利器。
可惜他們召集了大量的能人異士,卻終究無法複製出神臂弓,但對於其他軍工技術,經過了這些年的鑽研和嘗試,他們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套技術和經驗。
他們不是與大焱承平百年的大遼,他們在這一百年間,仍舊不斷在擴張,除了不時騷擾大焱,他們還對吐蕃和回鶻用兵,他們時刻保持著高昂的軍心士氣和足夠的戰鬥力。
所以當他們決定要對雁門關用兵,那些攻城器械便開始粉墨登場,一上來就將郭藥師給震住了!
第七百零五章 西夏老將李良輔
作為西夏國的第四位皇帝,李乾順是個稱職的守成之主,但先輩們奸詐反覆的性格,也在血脈的延續之中,遺傳給了李乾順。
無論是李繼遷,還是惡名遠揚的李元昊,亦或是李諒祚,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他們都是反覆的狡詐小人。
雖然站在党項人的立場上,這些人都是為了本民族的生存與延續,許多事情在方式上讓人不齒,但動機卻是無可厚非。
李乾順也同樣如此,在對待遼國的態度上,在遼國遭遇女真覆滅的事情上,他的做法都與先輩們如出一轍。
雖然他溫文儒雅,推行漢學,但家族的生性多疑也繼承了下來,李良輔是他最信任的老將,但他還是讓李良輔領兵出征,宗室晉王察哥則留守國內。
李良輔已經不再年輕,但作戰經驗極其老辣,是個足以坐鎮三軍的人物。
常年在西北邊境對付大焱那遍地開花的砦堡,使得李良輔對於如何攻堅,有著深厚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
他召集了西夏國內的匠師,利用大同府的資源,打造了大量的攻城器械,他摒棄了党項鐵騎和羌騎,動用大量的步軍,並徵召和調遣了數萬民夫和輔兵。
所有的這一切,只不過是為了轟開中原的大門,為了攻下雁門關這個固若金湯的天險雄關!
除了拋石機等常規器械之外,西夏大軍還製造了高聳入雲的巨大箭樓,箭樓能夠放下寬厚的雲梯,搭在雁門關長城的城牆上,他們還準備了大量的菜油,打算將這些油罐拋射到關城之內,對大焱守軍動用火攻!
無論哪一方面,彷彿都在炫耀西夏的武力,都在展現李良輔大軍那強大的攻擊力量。
當他們兵臨城下之時,李良輔親自坐鎮,一上來就發動了最為猛烈的攻擊!
他很清楚大焱人有著不輸於党項人的韌性,雁門關並非孤立的雄關,他的背後有代州有太原,有著整個大焱源源不斷的補給,無論是糧秣器械還是兵員,都能夠快速得到補充。
而他們雖然擁有著十萬之眾,但畢竟遠途征伐,大同府又有武林刺客在為非作亂,並不穩定,長時間拖下去,對他們有害無益。
所以速戰速決,一鼓作氣,一舉拿下雁門關,才是最正確的戰略。
只要將雁門關轟開,中原的千里沃土就如同**的處子,向他們敞開懷抱,任由西夏大軍予取予求,任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