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知的,大名府這樣的繁華之地,早已被朝中官員的勢力徹底滲透,想要從他們的嘴裡摳出糧食來,簡直比殺了他們還要難。
其實這些地主們有何嘗不明白,這些受災的田地是他們的田地,受災的流民都是他們的佃戶,餓死了這些佃戶,便再沒人耕種他們的土地,甚至連將他們的田地從淤泥之中清理出來,都沒人去做,難道要這些大老爺們一個個捲起褲腿下地幹活?
每遇天災人禍,便是這些農民傾家蕩產賣兒鬻女的時候,他們平素的農田產出,除了繳納賦稅之外,也就勉強足夠一家人的口糧所需,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收入。
風調雨順也還好,若遇到戰亂,朝廷加重賦稅和攤派,又或者遇到天災,顆粒無收,他們就只能將土地給賣掉,以求活命。
失去了土地的這些農戶,只能被地主僱傭著,替地主們耕作,絕大部分的收成都要繳納給地主,耕著曾經屬於自己的土地,卻仍舊養不活自己,只能給這些地主充當牛馬和勞力。
所以地主們心裡都很清楚這些農戶的價值所在,對於賑濟流民,他們也樂於發發善心,可這一次不同,他們即是買再多的土地,耕再多的糧食,也不過是為了財富,可這一次,王黼許諾的可是權勢啊!
他們這些土大戶再有錢也沒有底蘊,民不如富,富卻不如官,他們欺壓農戶,官員卻常常欺壓他們這些地主,如果有機會,誰不想弄個官來當?即便當不上官,能找個官員當後臺靠山,誰會不樂意?
所以漸漸地這些土地主也就全部都打上了某些官員的烙印,甚至被當成勢力範圍,給朝中那些大佬們劃分成一個個區域。
這些都已經是不宣之秘了,也正因此,在背後的官員指示之下,他們又豈敢開倉放糧來賑災?
蘇瑜也是費盡口舌,一字一句都戳中這些大戶的軟肋,可這些大戶卻默契十足地選擇拒絕,這就讓蘇瑜察覺到不妙了。
當蘇瑜將形勢都告訴蘇牧之後,兄弟兩人也是沉默了許久,想著如何都要拿出一個反制的方案來,否則這河北大地的老百姓,可就真要受苦受難了。
第五百九十五章 骨鯁
人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除了狀元之外,還有榜眼和探花,各行各業都分個三六九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不外如是。
蘇瑜來到大名府也考察了多日,對控扼大名府方圓囤糧的大戶也有了基本的瞭解。
大名府高家算是最大的地主,即便在河北東路,都是悶聲發大財的執牛耳者,範氏家族緊隨其後,雖然無法平分秋色,但範氏還算公道仁慈,無論對待同行還是佃農,都極其寬容,口碑比高家要好很多。
當然了,口碑不是衡量評定的唯一標準,但無論如何,即使他范家只是為了做表面功夫,也實實在在付出過,比如今次水患,范家就是第一個站出來配合官府賑災的,可惜王黼到來之後,范家也偃旗息鼓了。
蘇瑜和蘇牧兄弟倆夜談了一番,皆認為打壓第一,不如提拔第二,也就是說,與其拿高家來殺雞儆猴,倒不如把範氏立為典型。
一來王黼勢大,打壓高家,強迫高家低頭,無疑是直接衝撞王黼以及高家背後,甚至那些不願放糧賑災的地主背後的官員,這樣會立馬得罪一大片人,估摸著蘇牧還未回到汴京,就要遭受各種誣陷坑害,而蘇瑜即便能夠壓榨出大戶們的囤糧來,估計也很難在河北東路安身立命。
而範氏早就表現出悲天憫人的鄉里之誼,敢於與高家抗衡,範氏也絕非尋常家族。
首先範氏自古以來就是望族之一,早早就在大名府紮根,底蘊深厚,正是因此,他們對老百姓的感情也就更深。
而高家以及其他大戶,很多都是外來戶,而且還是關係戶,來了就是為了給背後的官員侵吞土地的,在利益上與範氏有著根本上的衝突。
簡單一點來說,高家等大戶就是一群外來的狼,而範氏則是守護地方的一條老狗。
扶植範氏非但避免了與高家等勢力正面衝突,而且還能夠得到本土勢力的支援,響應民意,也算是民心所向,相信很容易獲取人心,無論蘇瑜繼續留任還是升遷,都能夠獲得老百姓的口碑和支援。
當然了,最主要的一點還是能夠在最短時間之內,儘可能多的賑濟這些災民,將災後重建工作儘快地開展起來。
蘇瑜也詳細瞭解過,甚至還與範氏的家主進行過秘密的接觸,范家之所以如此強勢,能夠以“老狗”的姿態,抵禦高家這樣的強勁外來戶,除了範氏乃名門望族之外,還有著一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