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著各級官吏的收入大幅度的下降,甚至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官吏隊伍肯定是出現了波動,張採和楊彝知道了情況之後,馬上給甘學闊和張溥寫信,稟明瞭情況。同時下決心整治洪門,可惜他們的建議,沒有得到回應,因為漕運總督甘學闊一直都沒有明確的態度。
張溥的性格可不一般,自視甚高,同時長期擔任復社的領袖。舉手投足之間有了上位者的氣勢,他本就是五人之首,來到淮安之前,錢士升和侯詢等人也專門和他商談了,看見甘學闊消極應對,張溥準備繞過甘學闊,大膽動手了。
張溥對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淮安府知府吳偉業、同知顧夢麟和陳子龍。
張溥對吳偉業是恨得咬牙切齒,當初他給與了吳偉業無限的信任,在吳偉業出現動搖、楊彝等人質疑的時候。還出面護衛吳偉業,畢竟兩人是師生關係,私交也是不錯的,可吳偉業最終還是投靠了鄭勳睿,讓張溥備受打擊,也讓他從內心裡面生出了恨意。
顧夢麟本也是復社的成員,同樣是投靠了鄭勳睿,顧夢麟和楊彝之間的關係相當好。曾經被併成為楊顧,兩人在蘇州以及南直隸的讀書人之中有著不小的影響。後來顧夢麟突然投奔鄭勳睿,在蘇州和南直隸形成了很大的震動,影響到了東林書院、復社和應社,加上前面有楊廷樞脫離應社,讓東林書院、復社和應社在南直隸力量大幅度的削弱。
陳子龍就更不用說了,被張溥等人看作重要力量的陳子龍。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之下,也投奔到了鄭勳睿這邊。
鄭勳睿出任漕運總督之後,東林書院、復社和應社在淮北的力量,遭遇到毀滅性的打擊,沒有了商賈的支援。沒有了官府的支援,根本無法維持,被迫全部搬離,而曾經跟隨的那些讀書人,也逐漸轉向了鄭勳睿的一邊。
張溥等人需要做的事情,首先就是在淮北恢復東林書院、復社和應社,想要恢復東林書院等,那就要找到突破口,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