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兩人在几案旁跪坐好。不一會茶湯沸騰,柴紹將釜端開。一名親兵立刻將小火爐搬走,擺放上骨質細膩的官窯茶盞。柴紹分了香茶然後將茶盞奉給李潛和牛弼。兩人趕緊接了,小心啜了一口。
柴紹望著兩人笑著問道:“如何?”
李潛仔細品了品,道:“有乳酪的味道。”
柴紹點點頭道:“沒錯。加了乳酪後味道如何?”
李潛道:“比以前喝過的茶醇厚多了。”
柴紹端起茶盞,飲了一口對李潛道:“柴某準備三日後班師。只怕日後少有機會與你這樣品茶聊天了。”
李潛聽了心中有些雀躍卻也忍不住黯然。之所以雀躍是因為他回去後很可能調入兵部任駕部郎中。這樣他就有機會對驛傳系統進行改革,施展心中的報復。之所以黯然是因為朝中對京官的管理極為嚴格,不得私下裡與大將交往過密,否則有不軌的嫌疑。他成了京官後就不能再象以前一樣經常到柴紹府中拜訪。
李潛頓了片刻道:“國公,您與我等的關係太子早已知曉,難道也不成嗎?”
柴紹搖頭道:“正因如此才得避嫌。”
李潛知道柴紹乃皇親國戚,以前與李建成的關係也算得上親密,現在李建成已成了臭狗屎,若有別有用心的人誣告他,他還真不好辯駁。於是他點點頭又道:“那二公子……?”若兩人為避嫌不能再過往甚密,李潛如何教授柴令武?
柴紹放下茶盞思忖片刻道:“這倒無妨。畢竟令武拜師在前。他沒出師前到你府中接受教導別人也說不出什麼來。”柴紹口中的別人自然指的是那些御史。
自大唐開國以來,為加強對文武百官的監察,對御史賦予了極大的權力,允許御史風聞奏事。也就是說,御史可以僅憑道聽途說便可上奏某人的錯誤。即便事後查證他所奏的事乃子虛烏有也不會因此而獲罪(與某些時代的誣告不實則反坐有天壤之別),最多隻會外放任職。
PS:各位書友請抬手點下收藏,謝謝!
第一一六章 庭議
李潛明白柴紹這樣做其實主要還是為他著想。因為無論怎麼說柴紹都有個駙馬的身份且與李世民交厚,即便有人誣告他李世民也肯定不會再翻舊帳。但這也只是眼前。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白日紅。柴紹現在不會有什麼危險但日後就難說了。因為現在已經到了翻天覆地的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踩著別人的肩膀甚至是頭顱來討好李世民。柴紹有此擔心也屬正常。他今日與李潛說這些乃是未雨綢繆,免得日後李潛覺得他疏遠了自己。
於是李潛附身拜道:“國公所言在下謹記在心。”
柴紹笑了笑舉起茶盞,李潛連忙也舉起茶盞,兩人一飲而盡。雖不言卻盡在其中。信任往往並不需要信誓旦旦,只需彼此明白就好。
三日後柴紹拔營班師。
七月十二日,柴紹回到歧州。十三日,長安傳來詔命令柴紹與李潛進京面聖。
七月十四日,柴紹回到長安。十五日大朝,柴紹與李潛奉詔命入宮。
太極殿依然是原來的太極殿,然而李潛發現許多面孔都已改變。李世民列於最上首,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人赫然在堂。李淵坐在龍椅上,面容多了幾分憔悴,鬢角的白髮愈發明顯。想來這些日子經歷了太多多事
柴紹和李潛上前參拜道:“臣柴紹(李潛)拜見陛下。”
李淵抬起眼皮看了看柴紹和李潛,又看了一眼李世民,道:“平身。”
兩人起身。柴紹道:“臣柴紹奉命前往秦州抵禦突厥,幸得陛下聖明麾下用命打退突厥,此戰斬突厥特勤一人,斬首過千,俘獲千餘人。今班師回朝特來複命。”
李淵點點頭,道:“卿等辛苦了。”
李世民出列手持象牙笏道:“稟陛下,柴大將軍和李潛此次立下大功,當賞。懇請陛下賞賜。”
李淵點點頭道:“太子以為當如何賞賜?”
李世民道:“臣建議柴大將軍轉右衛大將軍,李潛升中郎將轉任駕部郎中。”
李淵因麥紫瀾的關係加之李潛此前表現的非常出色,因此對他一直高看一眼,素知他乃是一員勇將,只是不知李潛與李世民之間交往,聽到李世民要將李潛調入兵部任駕部郎中以為他對李潛有成見。因為在軍中任職可以經常出征,只要能獲得軍功自然升遷比較快,而擔任京官雖然比較安穩卻無法再得軍功升遷就慢了許多。
於是李淵道:“柴大將軍轉任右衛大將軍朕沒意見。朕不知為何要將李潛轉任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