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太宗的一片苦心,他也知道國家的穩定比什麼都重要。自己輔佐太宗。開創出貞觀治世,怎能始治終亂?於是他拖著病體,接受了任命
八月,長孫皇后憂思兩個兒子的衝突,突犯心急哽塞,搶救無效病逝享年四十四歲。(比原歷史上晚去逝了七年。)
太宗皇帝突失愛妻,痛不欲生,在整理皇后遺物時只得到皇后以往摒抄的古代婦女所做善事寫成的名曰《女則》十卷,長孫皇后自為之序,作為自己掌管後宮的準則。太宗大悲之下綴朝一月之久。眾皇子之爭也因為長孫皇后突然去世,暫時偃旗息鼓。
這一個月裡,大唐全境皆戴孝,各國使節紛紛前來弔唁。太宗皇帝依據當初愛妻因山為陵的遺言,將其埋葬在九峻山,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發宮中侍奉長孫皇后的宮女內侍居於九峻山起舍居住,終身侍奉皇后陵寢。並且作出一個千古壯舉,親自帶著兒子、女兒們前去祭奠。太宗追戀愛妻的行為是違背當時禮教傳統的!在那個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裡,太宗皇帝如此張揚的思妻念毒被人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了。
病重在家養病的魏徵就對太宗皇帝的這種行徑嗤之以鼻。道“吾未見思婦甚比思父也!”意思就是我沒見過想念老婆比想念父親還厲害的。
九月中魏徵也病故了,享年六十三。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聯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狙逝,遂亡一鏡矣。”魏徵死後太宗為其謐號:文貞。命京城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荷鼓吹,陪葬昭陵。
兩月之中太宗皇帝連失愛妻、重臣。在這雙重打擊下,太宗皇帝也病倒了。朝廷裡只靠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支撐著。太子和魏王不約而同地想到這可是個好時機,太子和魏王開始比拼誰更孝順,希望能在這時候得到答案。
第142章 京城風雲2
,兒子暫時停止了歹相攻擊,和其他兄弟姐妹在自只二品孝。這讓已經瀕臨崩潰的太宗皇帝很感欣慰。
也許太著皇帝非常貪戀這種皇家少有的溫情吧。還是沒有當著李承乾的面明確告訴他,不會廢除他的太子之位。這就又給了李泰遐想的空間。
事實證明親情是可以療傷的。一個月後,太宗皇帝病癒。但顯出了森森老態。常常感到自己的孤獨,開始懷念往事,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戰鬥歲月。命工部在皇城三清殿旁承建凌煙閣,命工部大匠閻立本繪製二十四功臣像懸於閣內,畫像等同真人大凌煙閣並不是多大的工程,可以說在皇城內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兩層小樓,沒用十天時間就完工了。太宗皇帝時常前往凌煙閣懷舊,看著和真人大的部將朋友們,太宗皇帝只有到了這裡才會感到非常的開心、安樂。(估計如果太宗皇帝要是知逝世界上還有蠟像這種形式,凌煙閣裡就應該擺滿了栩栩如生的蠟像了)
在這次溫情大戰中依然沒有得到實質性進展的李承乾和李泰已經到了水火難容的地步。
李泰一面以折節下士邀買人心,一面派黃門侍郎韋挺和工部尚書杜楚客挾重金賄賠權貴,並放謠言:魏王聰慧,深得帝心,必為上嗣。文武大臣中多有投靠魏王以圖後進的。
與李泰不同的是李承乾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靠山,他的母親長孫皇后已經病死了,失去了母親呵護的李承乾心裡涼到了極點。終日與漢王李元昌飲宴,不但沒有去拉攏臣工,反而更加乖張。他命令太子宮中的人分為兩隊,自己和李元昌各帶一隊,披上氈甲拿著竹槍,互相擊刺。不把對手刺出血的,要被拖下去用竹條抽打。因此而死的人不在少數。而且裝病不再去聽政。卻在太子宮裡挑選所謂的死士交於訖幹承基練,準備與李泰拼個魚死網破。
駙馬都尉杜荷(杜如晦的兒子)給李承乾出主意道“太子想除掉魏王沒有軍隊是不行的。東宮千牛衛賀蘭楚石是陳國公侯君集的女婿,太子應該引陳公為援助,陳公的怨怒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太子拉攏於他,他必為太子所用。”
原來侯君集滅高唐國後,回京點被關進大獄,雖然日後放出,但有功不賞,兵部尚書之職也丟了,終日怏怏不快。當初多年一起共事的老哥們張亮出任洛州刺史,與侯君集道別,侯君集乘機激怒他說:“怎麼,被排擠出京城了?”張亮不樂,答道:“當然是你背後排擠我,還能怨別人嗎?。侯君集聞言激起心中積恨:“我功平一國,回來就被天子譴怒,哪還有機會背後擠兌你!這種日子我過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嗎?我和你一起反了吧”。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