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父興獻王的牌位進入大明的太廟正殿,故而將永樂帝明太宗的廟號改為了成祖,這就是明代有名的“大議禮之爭”。
大明的太廟正殿供奉九位皇帝的牌位,其中居中的自然就是開國的太祖皇帝,其他皇帝只能稱為“宗”。
隨著後世皇帝的增多,當太廟正殿的皇帝牌位超過九個的時候,那麼有人的牌位就要被請出正殿,移到祧廟,遵循的規則是“親近則祧”。
何謂“親近則祧”?意思就是將與現任皇帝血緣關係最遠的一位皇帝的牌位移到太廟後殿的祧廟。
但有一個重要的規則,那就是開國的太祖皇帝“萬世不祧”,也就是明太祖的牌位將永遠居於太廟正殿正中央。
由此一來,與嘉靖皇帝血緣關係最遠的一位皇位自然就是明太宗了。
可明太宗永樂皇帝是何等的神武,不僅透過靖難之役奪了建文帝的皇位,而且開疆拓土,臣服四方。
嘉靖皇帝有自知之明,自然不敢招惹永樂帝,於是他手下的那些文官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將永樂皇帝太宗的廟號改為了“成祖”,與洪武皇帝一樣都成了大明“祖”字輩的皇帝。
這也意味著,永樂帝也像洪武帝一樣,牌位永居太廟正殿,萬世不祧。
因此,嘉靖皇帝就把明仁宗洪熙皇帝的牌位移到了太廟後殿的祧廟,將其生父興獻王的牌位請到了太廟正殿,成為了明睿宗。
於是永樂帝自從嘉靖朝後就成為了明成祖,明代因此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廟號有太祖和成祖兩位“祖”皇帝,而無太宗。
時至今日,明軍的戰鬥力已經比永樂帝靖難時又衰弱了許多,各地駐軍不僅訓練鬆散,而且兵員不足、士氣低落,難堪大任。
即使是大明引以為傲的京衛,軍中的形勢也每況愈下,不容樂觀,長此以往的話勢必難以抵禦外敵。
宣德帝和楊士奇並不清楚明軍的現狀,但李雲天卻從周徵那裡對此是知之甚詳,故而憂心忡忡地向宣德帝進言。。。
第294章 藏兵於民
聽聞李雲天提到洪武帝和永樂帝時期軍隊的戰力,宣德帝的眉頭頓時就是微微一皺,他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永樂帝那次驚心動魄的“奉天靖難”。
此時此刻,宣德帝所面臨的處境與建文帝是何等的相似,都是二十多歲登基的年輕天子,都面臨著一道嚴峻的難題——藩王。
與建文帝相比,宣德帝的處境無疑中要更糟糕一些,建文帝時朝中無論文官還是勳貴都站在建文帝一邊,他要面對的是外地那些造反的藩王。
而到了宣德帝時,朝中的局勢發生了複雜的變化,漢王在靖難時戰功赫赫,與朝中勳貴私交甚好,關係密切,再加上虎視眈眈的各地藩王,一旦漢王起兵造反,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洪熙帝雖然在皇位爭奪中依靠隱忍戰勝了漢王,可他的心地還是太過仁慈和善良,顧念兄弟之情而沒有剷除漢王這個隱患。
其實,倘若洪熙帝能執政十年,那麼漢王到時候也就不足為懼,洪熙帝肯定已經剪除了漢王的羽翼,屆時給宣德帝留下一個太平的朝局。
可惜的是誰也沒有想到,洪熙帝僅僅臨朝了十個月就突然駕崩,根本沒有來得及對漢王進行制約,進而使得宣德帝不得不面對自己這個居心叵測的皇叔。
楊士奇雖然不清楚軍中的事務,但大明軍力逐年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遠的不說,單單近年來交趾的民亂無法平定,就足是不爭的例證,倘若換在洪武初年,幾個衛就足以掃除交趾的亂民。
“軍職世襲乃太祖皇帝所定,其根基是屯兵制,戰時為兵,閒時務農,以減輕百姓稅賦負擔。”沉吟了一下後,楊士奇搖了搖頭,緩緩向李雲天說道。'291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291 執宰大明294
雖然李雲天明說軍職世襲,但言中之意卻暗指大明的屯兵制,屯兵制不僅事關大明各級軍官的利益,更是太祖皇帝所定,要想將其取消無疑於難於上青天。
洪武皇帝是何等的豐功偉績,現在朝中不少重臣都是洪武朝的老人,擅動洪武皇帝設立的兵制肯定會受到那些重臣的阻攔。
“閣老,太祖皇帝體憐百姓困苦,想要讓軍中自給自足,故而才創立了屯兵制,意欲富民強兵。”
李雲天早就做足了功課,聞言衝著楊士奇微微一躬身,沉聲說道,“倘若各地都司、衛所能切實施行洪武皇帝的屯兵制,我大明軍力必將繁榮昌盛。”
“可上有所策,下有所對,各級武官為謀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