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金輝。
九通震耳欲聾的大鼓之後,定鼎門外駛來一隊車馬,旌旗招展。彩羅飄飄。百名盛裝武士各執斧鉞戟錘為先導,其後由數十名文武官吏簇擁著六馬車輦緩緩而來。傘蓋下端坐著一位少年,好奇地左顧右盼,卻正是太子李禎。
為太子李禎御車的是新晉宮苑使張茂安,太子左首邊跟車行進的依次是左樞密使韓全誨、右樞密使張居翰、宣徽使張承業。太子御輦右側,則是騎馬伴駕的燕王李誠中。
定鼎門外有五十餘名官員正在等候,為首的是剛剛起復獲職的張濬,天子任命他為尚書左僕射,位在首宰。乃百官之先。張濬身後是尚書右僕射裴樞、門下侍郎獨孤損、中書侍郎柳燦。如今朝堂式微,定鼎門外的這些官員,已經是洛陽城內七品以上的所有官身了,如果不是天子臨時將罷黜已久的張文蔚、崔遠、楊涉等十多人招來。迎候儀式會顯得更加寒酸。
張濬率百官上前,跪拜太子乘輿,十歲剛出頭的太子略顯緊張的看向身旁的韓全誨,韓全誨低聲道:“殿下。就按之前的議程來就好,別緊張。”太子又望了望右邊騎馬的李誠中,李誠中向他微笑示意。於是太子鼓起勇氣,開口道:“眾卿免禮!”
張濬等起身,又向李誠中躬身施禮,李誠中下馬,將這些朝官逐一虛攙而起。
車輦再次啟動,穿越定鼎門,沿定鼎大街向北而行,過左右十二坊,徑直來到天津橋。
洛陽橫跨洛水之上,洛水東西流淌,將洛陽城分割為南北二區。過了天津橋,便踏上了北城,面前好大一片校場,一座巍峨森嚴的皇城出現在眼前。
王義簿率上千甲士林立於御道兩側,遠遠向李誠中頜首示意,李誠中於是讓張茂安駕車,直入端門。端門之內便是皇城,天街御道長五百步,官衙排列在天街御道兩側。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居左,其中尚書六部倒佔了大半地方;臺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臺,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五監,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九寺,諸如這些機構則排列在御道右側。
相比長安來說,洛陽的官衙明顯要小一些,但現在朝堂上本來就沒有多少官,這些衙門如今很多都空有其名,徒有其表,壓根兒連個履任的官員都沒有。
御道繼續向前,很快就到了宮城。長樂門、應天門和明德門三座宮門由西向東,並肩排列,現在俱都大開。
太子車輦至此便停了下來,李誠中下馬,走到車輦旁,將手伸給太子李禎。太子李禎在幽州的時候,李誠中經常過來看望,還給李禎請了許多老師,包括李誠中本人,也兼了一門名為《思想品德》的課程。
李誠中的教學方式很獨特,通常是以說故事的形式給李禎講課,故事採自《西遊記》的比較多,還有很多《小貓釣魚》、《三隻小豬》、《三個和尚》、《烏鴉喝水》之類的小品,非常對李禎的胃口。很多時候,李誠中還帶著李禎出去郊遊打獵,時不時搞一個自助式燒烤。這種教學方式顯然比馮道等人的授課更令李禎歡喜,所以李禎每次都很盼望見到李誠中。李誠中出去打仗的時候,李禎也經常持筆,給李誠中去信,完成李誠中佈置的作業。
見李誠中伸過手來,李禎很自然的拉了上去,被李誠中牽下御輦。一個大人、一個孩子,牽著手就進了應天門,韓全誨等中官延後十餘步,跟隨而入。身後的官吏也各依文武,分自長樂門和明德門進入。
眼前是一片開闊的廣場,當然,比起後世李誠中所見的**廣場,明顯要窄小侷促得多,不過就算如此,也足以體現皇家威嚴了。
矗立在二十七階高臺上的乾元殿氣象恢弘,讓人望而生畏。李誠中拉著剛過腰間的李禎,指著乾元殿道:“你明天就要坐在大殿上,接受百官朝賀,前些日子讓你學的話,都記得麼?可別記錯了,記錯了,以後不給你講故事了。”
李禎僅僅攥著李誠中的手,怯怯的看向高大的乾元殿,猶豫著小聲道:“記得的……亞夫,吾能不能不當皇帝?”
“哦?為什麼不想當皇帝?”李誠中有些好奇,這是李禎第一次跟自己提這件事。
“馮師說的那些治國之道,吾都聽不明白,不懂應該怎麼當皇帝……而且當皇帝規矩很大,馮師教導的那些規矩約束,吾很難受,不自在……”說著,李禎低下頭,如同犯了錯一般輕聲道:“亞夫別怪吾好麼?吾聽裴師說,年幼及帝,非國之福。如漢帝劉協、魏帝曹奐、宋帝劉準、齊帝蕭寶融,各以沖齡登基,無不身死國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