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大約購買了三萬石,造成糧價的上漲。我們損失約一成。後勤司認為,應當採取必要措施,給予義武王處直一定壓力。避免相互抬價。但某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合時宜的,有悖於勾連和整合河北諸鎮的總體方略。”
韓延徽說到這裡,抬頭看了看李誠中,得到李誠中的肯定後,繼續稟告:“在第三次互市上,出現了另一個大糧商的字號,商鋪為蔣記。蔣記出手就是五千石糧食,同時購買了價值一萬貫的關外出產,手筆相當驚人。統戰處隨後行文調查統計局,請高觀察派員對蔣記進行調查,經核實,蔣記的後臺是汴州兵馬使蔣玄暉。”
在宣武軍體系內,區區一州兵馬使並不是高官,因為宣武軍控制的地盤太大,領近百州十數節度,領兵重將們起步就是某某節度副使,比如現在圍困河東南面的行軍總管葛從周,頭上就掛著一個泰寧軍節度使的帽子,又比如在晉州統兵攻伐河東的朱友寧和氏叔琮,分別是建武軍節度使和保大軍節度使。
相較而言,蔣玄暉的品級說實話並不高,但沒人敢小看這個汴州兵馬使。東平王的大本營就在汴州,王府設於汴州城內的開封縣(汴州州城有附廓兩縣,為浚儀和開封,朱全忠立大梁後,定都汴州,這才將汴州更名為開封府),蔣玄暉這個汴州兵馬使掌汴州禁防,是個極為重要的關鍵位置,由此可以看出東平王對蔣玄暉有多信任!
李誠中聽著這個名字有點耳熟,但他沒有太過在意。盧龍是大唐重鎮,到了他這個地步,以盧龍軍節度使的身份,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已經快要和李克用、朱全忠、楊行密、錢鎦、王建、李茂貞等人並立了,一個汴州兵馬使還不放在他的眼裡。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原來的那個時空,再過兩年,天子李曄將死於蔣玄暉之手。
稍微解釋了一下蔣玄暉的背景,韓延徽接著道:“預計第四次互市,蔣記將加大糧食的投放量,同時,因袁氏和蔣記的帶動,還會有更多的中原商賈參與其中。我們希望至年底,在互市上收足六十萬石糧食缺額,滿足節度府的糧食需要。”
李誠中舒了口氣,問:“互市規模這麼大,會不會引起朱全忠的注意?”
對這個問題,韓延徽無法作答,但他預測道:“目前不清楚袁象先和蔣玄暉在宣武軍內部到底能壓住多少反響,以統戰處的評估來看,估計瞞不了多久。除了互市規模越來越大外,還需要考慮魏博的反應,按照調查統計局的情報,皇甫峻對互市持抵制態度,此人對盧龍報有濃烈的敵視,他很可能會向汴州報告此事。”
李誠中皺眉道:“袁象先不是說需要戰馬和鹽麼?宣武缺乏這兩樣物資,他不是說可以以此為藉口來解釋互市一事麼?”
韓延徽道:“咱們已向深州互市投放馱馬五十匹、駑馬百匹,但袁象先說,這些馬不夠,他還需要更多,除了馱馬和駑馬外,最好還有戰馬。不知大帥是否答允?”
李誠中想了想,點頭道:“下次互市送五十匹戰馬過去,只要能將互市拖到年底,咱們的糧荒就可以解決了,這個時候不要在意區區幾十匹馬。還有鹽,多賣一些給他們,不要因小失大。至於魏博……”
李誠中還沒想好這個問題,於是又問:“義武軍王處直那邊如何?”
韓延徽道:“易、定二州的官道已經修繕,姚記準備開始擴充這兩條官道。統戰處組織了第一批商賈經官道前往河東,就在後日出發。路線是經定州而至恆州,王處直答允不加阻攔和干涉,到了恆州後,可西入太原府,直抵晉陽。”
打通與河東的聯絡,是盧龍軍的總方略之一。如果沒有義武軍的默許,從幽州派出的商賈就必須自媯州繞行關外,跋涉數百里後再從河東最北面雲州入關,南下朔州、代州、忻州。最後抵達太原府。比起現在,關外這條路要耗時近兩月之久。如今打通了義武軍,商賈在通暢的官道上直接向西,半個月便能將貨物送到晉陽。又方便又省力,還減少了大量消耗。
對此,李誠中囑咐道:“晉陽被封鎖了大半年,晉中平原屢遭宣武軍滋擾。糧食極度睏乏,此次前往河東,必以糧食和肥羊為主。以堅晉王抵抗之心。”
韓延徽點頭:“糧食是從深州互市直接拉到恆州的,首批共計三千石,統戰處還採購了一千隻肥羊,目前已經送到易縣,此外還有弓五百張、箭矢兩千匣、刀槍若干。河東監軍張承業已到承天軍,準備迎候商隊。張承業派人送信來,說晉王感激大帥高義,必誓死與宣武周旋。咱們派往河東的監軍使張居翰也來信說,義武商路的開通,令晉陽城內一片振奮!”
張承業是朝廷